“諸位都是我慶國的重臣,國之頂柱!” “不知哪一位可能告訴朕,這次我慶國與北齊和談應該要付出什么才可以換回我慶國的八萬士卒?” “換回邊城龍門關?換回···朕的大皇子?” 慶帝的這個問題,差點讓剛站起來的大臣們又跪下。 不是他們慫,而是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兩國和談,作為戰敗國的慶國本就臉上無光。 如果開出的和談條件夠好,固然能和談成功,但事后也必受萬民責罵。 畢竟去和談的大臣,就是恥辱的標記,尤其是提出豐厚和談條件的大臣! 百姓可不管這是為了什么,他們只知道為了和談,許給了敵國豐厚的條件,他們會將一切過錯都加注在這個提出豐厚條件的大臣身上! 為了平息民憤,慶帝肯定不會留下那人。 但提出不豐厚的條件,導致北齊不滿意,不愿意和談。 甚至把八萬多的俘虜斬殺殆盡,那也是會激起民憤,到頭來還是一個死,而且死的更慘。 條件好,死! 條件差,死! 不可能有人許出雙方都滿意的條件,所以這就是一條死路! “諸位不是棟梁嗎?不都是我慶國的人才嗎?不都飽讀詩書嗎?” “怎么連這種問題都回答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