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雷河漢
我們的先人費盡心力創造的漢字是怎么樣保存的呢?從殷墟甲骨文可以看到,一部分儲存在牛骨頭上了;
從商代的大鼎和玉器上,我們常常看到鳳鳥紋,卻很少有漢字,商人也許對古文字并不重視,(他們重視祭祀和殺伐),所以僅僅在祭祀用的牛骨頭和龜殼上我們才發現那個時代的文字。
(這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到了春秋,子產作《刑書》的鼎,才把文字的文明以鑄金的形式保存,當時的晉國大臣還專門寫信罵子產,子產不以為意。
我們說,貴族的特權在他們神秘的法律中得到鞏固,他們使用的是“秘密法”和暴力;但是子產明確地鑄書,明確了國家法律,這樣使執法者與百姓一樣地居住在法的制度里了,這個《子產的法》是君子的法,它有公平性、對等性、普遍性;
自那以后,各諸侯國,比如三家分晉之后的魏國,楚國,秦國,陸續進行了明確的法的運動和變革,有的使用明白的申文,有的把子產法的精神納入人治,圖強的人們從文治上接納了子產的精神。
子產的精神既是昭昭的法,也是清清的風,
既是誅心的話,又是朗朗的聲,
既是緩緩流淌的金水河,又是高低錯落的田疇溝瀆,
既是鑿破墻垣的鋤頭,又是對任性的貴族的痛斥,
既是山高水長,又是對事情上的先見之明。子產之風醇乎中原矣!
后記:
這幾年來,人們對不同文化的關注增加了,毋寧說,是心境更深沉了,究竟為什么,我想大概和戰勝了疫情之后的心理變化有關。
他們去郊游、去騎行(和摩托)、拉著房車(和電動兔子車)沿著我國的大江大河行走。
有年輕人、一家人、一個人、一個人帶貓狗、一個人拉車、老兩口開車……
旅行到一定程度,他們應該會長長地回味,旅行的目的和目的是否達到了這個問題?或者旅途的終點對他們未來的生活有沒有幫助、促進?
有人認為,我們腳步的旅行的終點是精神旅行,所以他們進入了宗教世界;有人還是一如既往地制訂新的旅行計劃,去買新的地圖,下載更多更完善的地圖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