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節 十八孩兒
韓昭德再次認真的看著宋獻策,此人身高不過六尺出頭,穿著一身八卦袍,戴著一頂混元帽,著實不像是儒家弟子,倒像是道門中人。不過大明朝奉行道教為國教,明世宗嘉靖皇帝便是有名的道君黃帝。因此,大明朝不少讀不上科舉之人藉著道教的門庭推廣自己,也不失一條路子。此道門玄學之人自有一套手法,硬說是騙人也是妄自尊大。韓昭德試探著問:“宋先生,你這話說給我聽,不知有何道理?”宋獻策看了一眼李巖:“我聽李兄弟講,韓先生除了精通四書五經,對于諸子百家也多有涉足,這才跟隨他來請教的。”韓昭德連忙擺手:“涉足不敢說,只是閑雜時多看了一些無用的書吧,李兄也是謬贊了。”心中卻懷疑這個宋獻策,倒像個火居的道士,入世的行者罷了。宋獻策點頭:“既如此,我且問你,我華夏千年王朝,像這樣的慘劇可曾出現過?”
若是不議論本朝的事情,韓昭德心中的壓力就減少很多,略一思考便應道:“據我所知,此種慘劇史不絕書。至少在東漢末年、大唐末年都曾出現過這種情況。東漢末年,三國紛爭之前,正是因為天下大旱,蝗災遍布,所以大賢良師張角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黃巾賊席卷整個中原,平叛直接導致了東漢王朝國庫空虛,諸侯便紛紛自立,形成了后來得三國鼎立。唐末也是天災**不斷,黃巢之亂直接引發五代十國,以至于后來的契丹割據幽云十六州,北宋一直引以為心腹大患。”宋獻策不住點頭:“想不到韓先生對這些歷史如此了解,那么我問你,你說克服災荒得關鍵因素是什么?”
“糧食。”韓昭德堅定的說。
“啊?”宋獻策和李巖都喊出來,宋先生連忙問道:“先生何出此言?”
“這并不難猜。史書中‘人相食’滿頁都是。若民有糧食可吃,又何必彼此相食。如今《三國演義》市井皆知,曹操是一個白臉奸臣。其實在唐之前,曹操一直是開明臣子,因為他本人從未稱帝,也從未想過稱帝。雖然曹操血洗徐州,但是也提出了一種面對大饑荒時代的解決方法,那就是軍屯,大面積的土地由大量的人共同勞作,農糧用品等統一分配,從而杜絕了糧食的浪費,而又讓土地及時的平均產出糧食,滿足社會的更多需求,因此鑄就了曹魏基業,為后來司馬氏定天下提供了糧食基礎。至于在唐末,真正的和平是在宋遼澶淵之盟以后。那時北宋的糧食產地已經南移,江南是宋國的糧食來源。而遼國本身有多個民族,我們漢族在遼國民族中只是一少部分,而遼國人對于糧食的依賴性并不強,因此糧食壓力不大,幽云十六州糧食問題很快緩解,從而結束了自五代十國而來的亂世。”韓昭德緩緩的說。
李巖忍不住插嘴:“韓兄弟為何不說明末本朝成立之時的農民軍?”韓昭德哈哈大笑:“那就太明顯了,我朝早有定論,開河變鈔惹紅巾萬千,元朝的水災史書中也罕見。此外元朝時,北方主要的不是耕地,而是圈地。我朝名將徐達都攻到北京城下,元朝的人還在京郊因為圈地的事情彼此爭斗不休,元朝的毀滅是不用更復雜思考的事情。這中華大地,本來就是種地民族的大地,不會是牧馬民族的大地。這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注定了,黃帝本來是游牧人,但是為了做中原首領,從馬上下來開始種地,與種地的炎帝族合流,因而形成炎黃族,成為中華始祖。其實如今我大明朝面對的危機,是在天災下,如何解決糧食的問題。”說到此,韓昭德突然心中一跳。大同府位于九邊重鎮,其實長期處于各種勢力沖撞的地帶。因此當地人對于傳統意義上的普通糧食——水稻和小麥的依賴并不明顯。當地能吃得食物非常多,麻、黍、稷、麥、菽都是當地人口中食量,韓昭德就見過大同人將麻籽榨油替代豆油,將豆子磨碎做成豆面,用麻油伴著豆面條也很好吃。韓昭德想起姜瓖,這個一直從軍事立場看問題的人,自然知道軍隊依靠糧食的重要意義。一個依靠五谷的軍隊戰斗力絕對比一個僅依靠麥稻的軍隊,戰斗力強得多。韓昭德突然對姜瓖的看法有些變化,此次姜瓖讓自己去揚州,就是去看那邊是否有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