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儒家“理”
正是因為忽必烈這位“儒教大宗師”的出現,儒家在元朝的地位不斷被提升。到了元武宗時期,元朝更是將孔子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其文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
孔子被直接定義為萬世之師,與堯舜相提并論。由此可見,儒家在元朝的地位達到了頂峰。
當然,元朝將儒家地位提升到如此高度,并非沒有原因。當時的儒家放棄了其他學說,提出了以“程朱理學”治國的理念,并將程朱理學推向極致。
程朱理學的危害不言而喻。其核心思想是,世間萬事萬物的存在和變化都有其道理,也必須遵循這一道理。
這個“理”是什么?
“存天理,滅人欲”,“三綱五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
換句話說,程朱理學的“理”,就是儒家制定的道德和理念標準。
他們說女子需要裹足,那么“女子裹足”就是理。
不遵循這個“理”,就是不道德,是異端,必須受到懲罰!
他們認為君王必須將權力交給儒家,所以聽話的皇帝都是明君圣君,不聽話的皇帝,就是昏君和暴君。
這就是當今時代的儒學。
一個被程朱理學主導的時代。
對于這樣的儒學和儒學弟子。朱樉能夠產生好感才怪。
因此,這次福州城的儒學者們不生事也就罷了。
如果真有儒學士子誘導民眾鬧事。朱樉決不會反對殺人樹立權威。
馬車飛馳!
朱樉及其隨行人員,迅速地朝著福州城的方向進發。
然而,在他們還未抵達福州城之前,途中又一次遭遇了閩王府的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