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需要定期朝貢
雖然被稱為國都,但林從安認為這不過是個笑話,木柵欄和一些夯實的土就能被稱為城墻!在洞烏各方領主的共同見證下,五團軍僅用四輪炮火就徹底摧毀了洞烏國都東吁城的防御。
說起來,洞烏國在明朝初期還是大明的附屬國,需要定期朝貢,并聽從大明的指揮,但在萬歷三大征耗盡國力之后,洞烏反而變得強大了。
萬歷末期,他們不斷向云南發起進攻,云南邊疆的土司們無法抵抗,向大明求援卻得不到回應,許多原本屬于大明的土司被并入了洞烏。
這次夏國出兵,洞烏北部與云南接壤的土司們不僅沒有抵抗,甚至大多數都成為了向導。
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引導,林從安現在對穿越叢林仍然感到恐懼。
根據土司們的情報,林從安還在猶豫如何應對洞烏的土司,但王棟的一句話就消除了他的顧慮。
“凡不說夏國語、不習夏國文的皆為異類,應被奴役”。
這還不算,那些接受這項規定,并在領地內實際推行這項規定的領主,有權得到夏國的支持,向不執行規定的領主發起征服,獲得的土地和人口由參與者均分。
洞烏和云南相鄰的土司大多是原來大明的土司,得知這樣的規定后,他們激動地開始聯手發起征服。
這些土司激動了,奢崇明、安邦彥帶領的隊伍也同樣激動了,沒用兩個月,洞烏就被打成了一片混亂。
沒有人知道那些被打的領主們是否真的同意夏國的規定,甚至是否知道這些規定,但就這樣被大明前土司帶領奢安的兵馬打了上來。
短短四個月時間,洞烏就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不斷的征服過程中,前土司之間、前土司和奢安兩家之間,甚至奢安兩家之間都因為土地、人口的分配產生了紛爭。
夏國戰士立刻從戰斗者變成了裁判,林從安于是忙于派遣部隊四處“裁決”。
實際上,地方首領們始終心存不滿,原因在于夏國的規定是,任何能夠流利使用夏國語言、掌握夏國文字的人都不能成為奴隸,而地方首領們正是依賴于世代奴役當地民眾來獲取利益。
當地民眾一旦獲得自由,他們又如何能夠繼續享受舒適的生活呢?洞烏地區資源豐富,尤其是翡翠和寶石。
土地的權益不能分割,但是礦山可以。
林從安在嚴厲“裁決”了三名不服從命令的前任地方首領的同時,也開始分配礦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