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任務早已分配妥當
這樣一支軍隊在不到一炷香的時間內就被徹底擊敗,而且都沒有與這股“流寇”正面交鋒。
炮火一響,人馬俱倒;天雷一炸,倒地一片,這些都是士紳們親眼所見,這樣的非接觸戰爭他們以前只聽說過蒙元騎兵能做到,但蒙古人也沒有“天雷”??!
接下來,城墻上的士紳們默默地看著不到一千的“流寇”軍隊竟然向明軍發起了沖鋒。
隨著士兵們的步伐,銀光閃閃的兵器在晨光中閃爍成一片,“投降不殺”,夏國士兵的齊聲呼喊在戰場上回蕩。
竭力逃跑并不能持續太久,明軍因為掠奪了大量糧食,因為即將出戰,至少在早晨還能吃上一頓飽餐。
然而,輔助兵和民工們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自從昨天抵達洵陽以來,他們一直在砍伐樹木建造營地,晚上還要繼續制作云梯,饑餓、連續勞作,再加上極度的恐慌,他們很快就耗盡了力氣。
營中的官兵們對跪在地上的民工們視而不見,只是繼續快速行進,沒有人有抵抗的意愿。
實行參謀團制度有一個顯著的優勢,那就是通過集體智慧可以大幅減少戰斗中的錯誤。
消滅陳三槐的援軍是參謀團經過集體討論后,由王棟做出的決定,與明軍的首次交戰,如何贏得漂亮是教導團所有連級以上軍官共同參與的共識。
僅僅是簡單地擊敗這支明軍并不困難,甚至還沒有全力以赴就已經擊潰了陳參將的部隊,但這還不是結束。
炮火一響,除了留下一個連維持城內秩序外,教導團的其他部隊都輕裝出發了,哪個連負責追擊,哪個連負責接收俘虜,任務早已分配妥當。
一個騎兵營共有六百多名官兵,兩百人隨軍出征,另外四百人早在兩天前就已經在戰場后方秘密埋伏。
騎馬必須選擇地形相對平坦的地方,否則就失去了騎馬的意義,戰場附近適合騎馬奔馳的地方也早已被埋伏。
“陳三槐被抓住了!”當一營開始追擊明軍時,洵陽西城墻上的士紳們被告知可以自行離開,但接到通知的他們卻沒有一個人行動。
他們仍然呆立在城墻后面,注視著幾百步外跪成一片的俘虜和忙碌的“流寇”將領。
沒有人說話,甚至連眼神交流都暫時停止了,此刻大家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未來該怎么辦?
自從門禁對士紳們開放后,他們根據親疏關系,每天都要聚集交流,內容無非是流寇在城內、城外做了什么,以及官兵趕走流寇后他們如何應對。
但無論討論什么,他們每次都要嘲笑一件事,那就是這伙流寇從未指使百姓修整城墻、整頓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