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保持莊重的姿態
這場大勝讓朱由檢更加確信國家的復興指日可待。
自萬歷年間以來,大明與東虜的戰斗總是屢戰屢敗,所謂的幾次“大捷”不過是成功抵御了敵人的進攻,從未有過實質性的戰果。
這次的遵永大捷才是真正的大捷,斬殺了兩名女真貝勒,三名固山額真,甚至包括了努爾哈赤之子。
朱由檢之前一直認為明軍對建奴的失敗是因為武將和士兵的膽怯,這次終于有幾個勇敢的武將帶頭,迎來了一場大勝。
張佑、侯世祿、馬世龍...這些名字被年輕的皇帝銘記在心,報捷文書中提到是張佑和侯世祿首先奮起,隨后馬世龍、尤世祿、吳自勉、祖大壽等將領也緊隨其后。
在永平、灤州,軍隊奮力戰斗,最終在灤河邊設下埋伏,一舉殲滅了東虜留在大明京城附近的萬余兵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勝。
兵部已經將繳獲的建奴軍旗、印章、武器整理好,獻給皇帝過目,尸體不宜進宮,將在今天的慶典中展示給京城的百姓,并最終匯集到午門城樓下。
朱由檢對這場大勝仍有些許遺憾,因為獻捷并非最盛大的勝利儀式,獻俘才是。
但報捷文書中提到,由于將領們對建奴在京城犯下的滔天罪行深惡痛絕,一時之間情緒失控。
士兵們對這些驚動了皇帝、殘害了百姓的建奴恨之入骨,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將他們全部處決了。
雖然心中有些小小的遺憾,但朱由檢也知道不能因為缺少俘虜而責怪為國家奮戰的將士,但他未能親自下令在午門之外斬殺幾名建奴,以慰藉祖先的在天之靈,總覺得有些不完美。
萬歷、天啟兩朝都曾舉行過午門獻俘的儀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朱由檢的兄長朱由校曾在午門外親自下令斬殺了三十多名侵犯的西夷,僅憑這一點,天啟一朝就能名垂青史。
無論是獻捷還是獻俘,按照禮制,皇帝都應該先在偏殿等待,直到獻捷的將領們快到午門時才登上城樓。
在這場輝煌的勝利之后,年輕的君主堅持要在城墻上迎接凱旋的將領,以此彰顯皇室的重視,禮部無法改變皇帝的決意,只得匆忙調整了慶典的流程。
實際上,讓皇帝不要過早出現在城墻上,除了表示對皇帝的敬意,更重要的是為了減輕大臣們的痛苦。
原本,皇帝會在捷報的軍隊接近時才現身,在此之前,大臣們可以稍微放松一些,但一旦皇帝出現,所有人都必須像在朝會上一樣,保持莊重的姿態。
朱由檢早早地登上了城墻,他有轎子可以坐著等待,而大臣們卻只能站立。
隨著德勝門的鑼鼓和鞭炮聲,接著是震耳欲聾的歡呼聲“萬歲”,這聲音從北方向東方,一路不斷地向午門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