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有了大功在身
但對于遠離河渠的田地的居民來說,情況就比較悲慘了,如果不給麥子進行冬季灌溉,來年可能顆粒無收,沒有收成連稻種也買不起,一年的努力就這么白費了。
澤州除了寧山衛還有一些軍田外,其他居民幾乎都靠租種王府和縉紳的田地為生。
租種田地的地租是固定的,無論地里收成如何,租金是一分也不能少的,這樣的災年,居民往往種了一年地,收成只夠交租。
王府和縉紳們并不關心田地的收成如何,不僅如此,他們連水利也不管,澤州歷來繁茂,歷代以來水利設施都相當便利,各處溝渠也都暢通無阻。
自從嘉靖年間以來,官府對疏浚水利就不再重視,百年下來,除了靠近河岸的田地,原本的水田也變成了旱田。
靠近河岸的都是王府、縉紳家里的旁支遠親在耕種,而遠離河岸的則沒有人組織他們來疏浚溝渠,百年下來,旱田越來越多,這不僅僅是因為干旱,主要是因為沒有人關心水利。
城池里的道路修整完畢后,大王霸天虎又下令,即日開始修整城外的道路和各處水利。
澤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盡管歷經戰火洗禮,但在此地生息繁衍的居民依然眾多。
城內忙碌非凡,勤勞的人們幾乎家家戶戶都儲備了足夠半個月食用的糧食。
不僅如此,鹽價下降,棉麻布匹的價格也比其他地方至少便宜了一半。
看著手中的紙幣越來越值錢,澤州最貧困的百姓心中感慨萬千,跟隨流寇的生活竟然比在大明時期要好得多。
誰家沒有幾個農村的親戚?家中糧食儲備超過十天,百姓們自然就會想要休息一下,活動活動筋骨,為接下來的勞作積蓄力量。
生活稍微寬松了一些,休息的時候,人們就會想要去鄉下探望一下老親戚。
一個月后,原本嚴禁糧食出城的禁令有所放寬。
原本嚴禁糧食出城,現在允許攜帶五升糧食出城,于是許多在城內工作的百姓小心翼翼地用布袋裝上五升糧食,準備接濟鄉下的親戚。
在澤州這樣的地區,農民的數量總是多于土地。
由于山陜河南的逃難民眾眾多,在這種耕作條件下,十畝土地由一家人耕種和由三家人耕種的差異是巨大的。
受到農具和科技的限制,大明的一個農戶,一男一女兩個壯勞力最多只能精心耕種六畝土地,再多就無法管理了,要么六畝精心耕種四畝粗放管理,要么就都管理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