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沒有亮出旗幟的想法
由于鐵料的匱乏和煉鐵技術的落后,這個時代的古蒙騎兵大多還在使用骨制甚至石制的箭頭,只有汗帳或貴族的精銳部隊才能使用鐵制箭頭。
草原上的古蒙人幾乎可以說是這個時代使用古代復合弓最為熟練的民族,夏國聯盟的弓箭研究者經過測試發現,他們自制的復合弓,通常的拉力在25千克到30千克之間。
而采用新材料制作的復合弓,普遍的拉力達到了4-45千克之間(88-99磅之間),
幾乎所有的古蒙族戰士都能輕松駕馭,每人還配備了20支輕箭和支重箭,新弓箭的到來讓古蒙族騎兵們愛不釋手。
朱樉的連隊中,古蒙族戰士有一百多人,包括朱樉自己在內,有三名在塞外長大并懂得蒙語的戰士,其余都是原騎兵營的官兵。
由于戰時狀態,騎兵們除了標準的三十支箭支外,還額外配備了20支輕箭。
輕箭足以應對無甲目標,而無論是當時的明軍還是流民軍,他們大多沒有護甲。
原本明軍的士兵至少應該裝備一身棉甲,精良制作的棉甲再加上重要部位鑲嵌些銅鐵片,其實防護能力并不弱。
但由于官員的貪污,加上財政的困難,此時明軍身上的棉甲別說精良了,簡直就是用“黑心棉”制作的棉襖,有些甚至連棉襖都算不上,不過是在粗糙的棉布里隨意填充了一些麻或者其他植物纖維。
明軍尚且如此,流民軍的情況就更不用提了!他們身上能有幾塊破皮子就算是不錯了,如果還能找到兩塊銅鐵片鑲嵌在皮子上,就能當作鎧甲。
騎兵連長朱樉估算了一下,整個連隊實際上擁有7500支箭支,當然沒有哪個士兵能在馬上開弓50次,二十次就已經是極限。
而考慮到馬匹的耐力,短距離沖鋒到脫離最多能進行四次。
從進入射程到脫離,這個時間段里士兵們最多也就能射出三四箭,也就是說一次沖擊到脫離,一個連最多也就能射出600支箭矢。
根據偵察兵的情報,兩支流民軍的隊伍里各自不過十幾人有弓箭,算得上有甲的兵卒不超過100人,這樣算來這支約兩千人的隊伍的覆甲率還不到5%。
由于覆甲率低,而且流民軍擁有的中遠程武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意味著騎兵連可以在更近的距離上射箭、脫離,距離近則意味著命中率提高。
也是王子順和上天猴倒霉,其實和這時的其他流民軍一樣,除非是幾支大隊人馬,行軍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亮出旗幟的想法。
在戰火紛飛的原野上,務必要將戰場與平民區隔開,以免流民軍對百姓發起無差別攻擊,而一百五十名騎兵組成的隊伍難以抵御這樣的攻勢。
偵察兵們持續向騎兵連報告與流民軍的距離,此時騎兵連已經遠離了平民的營地約七八里,而與流民軍的距離則不到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