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返城后的蝸居部落——五七樓
五七樓,這個名字在城市的記憶里或許并不顯眼,但對于我們這些曾經在那里生活過的人來說,它承載著太多的故事和情感。這棟紅磚的三層小樓,曾是醫院的住院部,如今卻成了我們從農村返城后居住城市村莊。
樓梯位于樓的中心,仿佛是這座建筑的心臟,將南北兩面的房間緊密相連。長長的走廊兩旁,二十多個房間排列有序,每個房間都是一個小小的世界,承載著不同的生活和夢想。我們家分配了南北對門的兩間住房,每間房有十八平方米。我和奶奶、哥哥們住南面房間,爸爸媽媽住北面。
衛生間和水房間是一層樓共用。衛生間里,木板隔離的蹲位顯得有些簡陋,但它們卻是居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衛生間外的水房,兩排水池和十幾個水龍頭,見證了居民們洗菜、淘米、洗衣服的忙碌身影。
衛生間和水房的清理打掃,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每層樓都有一個衛生值周牌子,一周輪到一家。每當輪到我家基本上都是我擔當起來這個工作。
盡管我在農村生活了三年,對于臟活累活早已習以為常,但剛剛小學畢業的我,面對這樣的任務,心中還是不免有些忐忑。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清理十幾家,幾十口人的生活垃圾,這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尤其是清洗衛生間的蹲位,那是一項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工作。
那時候,停水是常有的事。每當這時,衛生間里的蹲位便成了最讓人頭疼的問題。有些人便后沒有沖洗,導致異味彌漫,甚至有時候,連我自己都忍不住想要逃離這個充滿刺鼻氣味的地方。但我知道,這是我的責任,我必須去面對。
我還記得,每當我戴好口罩,穿上笨重的靴子,拿起掃帚和拖把,走進衛生間時,心中總是五味雜陳。我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壓抑,但同時也有一種莫名的堅持,因為我不去做就要爸爸媽媽去做,而他們已經勞累一天了。我告訴自己,這是我該做的,也是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方式,這是我成長的一部分。
我開始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清理衛生間。我學會了先用水桶接水,然后一桶一桶地提進衛生間,用抹布和刷子仔細清洗每一個蹲位。我讓自己忍受那些刺鼻的氣味,和處理骯臟角落帶來的不適,但清掃時嘔吐是經常的,不過在完成任務后,得到父母和鄰居的夸贊時,內心總算是有份小小的成就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逐漸適應這份工作。我不再感到那么壓抑和不安,反而開始從中找到一些樂趣。我發現,每當我清理完衛生間,看到那些干凈的蹲位和明亮的瓷磚,心中就會涌起一股自豪感。我開始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份清潔工作,更是一種對生活的尊重和對他人的關懷。
我也開始觀察和思考。我注意到,每當衛生間被清理干凈后,人們在使用時也會更加注意衛生。我開始理解,環境的整潔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個人的行為和態度。這讓我更加堅信,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有著它不平凡的意義。
這段經歷,讓我學會了責任和擔當,也讓我學會了堅韌和耐心。每當我回想起那段在五七樓清掃衛生間和水房的日子,心中總是充滿了感慨。那些日子,雖然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但也讓我收獲了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如今,當我再次走進任何一個干凈整潔的衛生間,我都會想起那段時光。我會想起那個小小的我,那個在五七樓衛生間里辛勤工作的身影。我會感激那段經歷,因為它教會了我生活的真諦,讓我明白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工作,也有著它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每層樓有兩個公共廚房,六七家爐臺擠在一個廚房里,爐臺下的空間成了存放調料的地方。碗筷柜子等只能放在走廊自家門口,每當飯點,走廊里便彌漫著各種菜肴的香味。然而,由于沒有煤氣,大家都是用柴油爐子,樓梯口附近堆滿了大小不一的柴油桶,它們的存在,讓這個本寬大的樓梯空間顯得擁擠不堪。
公共廚房,是我記憶中最熱鬧的地方。每當夕陽西下,各家的爐火開始點燃,鍋鏟與鐵鍋的碰撞聲、油花濺起的嗞嗞聲,還有那飄散在空氣中的香味,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社區生活畫卷。
我特別喜歡在廚房里湊熱鬧。每當各家忙著炒菜做飯時,我總是能品嘗到各式各樣的美味。叔叔阿姨們總是熱情地邀請我嘗試他們的拿手好菜,他們的笑容和慷慨讓我感到溫暖和被愛。
“來來來,小鬼頭,嘗嘗阿姨的紅燒肉,看看味道怎么樣?”張阿姨一邊翻炒著鍋里的肉塊,一邊笑著對我說。
我蹦蹦跳跳地跑過去,張大眼睛看著那紅亮誘人的紅燒肉,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哇,好香啊!阿姨,您做的紅燒肉最好吃了!”
“哈哈,你這小嘴真甜,多吃點,長得壯壯的!”張阿姨笑著,用勺子舀了一塊肉遞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