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姥爺的印象
姥爺,姓匡,名字榮,字時非。姥爺這個稱謂在我心里總是帶著幾分遙遠和模糊。我記憶中與他老人家的接觸,幾乎全部濃縮在了他臨終前的那幾個月。那是我們家住五七樓的時候,姥爺帶著他的文雅和沉默,來到了我們家,與我、我的哥哥們共處一室。
房間不大,卻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姥爺的床地靠在窗邊,我們三兄弟則擠在兩張拼合起來的床和一條木板上,仿佛一個大坑,溫暖而又擁擠。房間里的長條案和大圓桌見證了我們的日常,而衣柜則默默收藏著我們四季的更迭。
姥爺是個文人,他的筆下流淌著文字的河流,從解放前的遼寧出版社到解放后,他一直在那里做編輯。他編寫過的小人書《十五貫》,是我童年記憶中較為深刻的,其他的書我已記不得名字,但我知道它們都珍藏在舅舅的家中。
姥爺患有心臟病,第一次發病時,他還在舅舅家,舅舅家在農村,但舅舅及時將他送到縣城醫院,他才得以從死神手中逃脫。隨后,他被送到了營口市的二姨家。二姨和姨夫都是醫生,家里就在醫院院內,無論是生活照顧還是緊急醫療,都極為方便。第二次發病時,他被迅速送往醫院,又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恢復之后,姥爺來到了我們家。我母親是他的長女,她從小就離開了遼寧農村老家來到長春,姥爺和姥姥也從未與我們一起生活過。或許是因為深深的思念,或許是認為長春的醫療條件更優越,姥爺最終選擇了來到我們家。這也是我第一次有機會長時間與姥爺相處。以前,盡管小時候曾隨母親去探親,但記憶里幾乎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只記得村里有六七個姥爺,呵呵。我的姥爺在家中排行第三。
姥爺的到來,對我們來說既陌生又親近。他的話語不多,但他的眼神總是充滿了溫和和慈愛。他喜歡靜靜地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的世界,手中的書頁輕輕翻動,仿佛在與過去的歲月對話。我時常會偷偷觀察他,試圖從他身上找到那些被歲月雕琢的痕跡。
姥爺在我們家的日子,是我童年記憶中最為深刻的部分。他的存在,讓我對“家”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雖然話語不多,但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微笑,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姥爺的性格,留給我的印象最深。他的聲音總是平穩而溫和,如同春風拂過水面,不急不躁,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和力。在我們家,每當姥爺說話,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一種平和的氣氛。他的每一句話,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充滿了智慧和理解。
母親的性格很像姥爺。她同樣有著一顆溫柔的心,她的言行舉止間總是流露出一種不張揚的優雅。母親很少發脾氣,她總是耐心地傾聽我們的想法,然后用她那平靜而有力的聲音,給予我們指導和安慰。在我們家,母親就像是那穩固的港灣,無論外面的世界多么狂風暴雨,回到家中,總能在她的溫暖懷抱中找到安寧。
姥爺和母親的性格,對我影響深遠。在他們的熏陶下,我也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每當我遇到困難,或是心情煩躁時,我總會想起姥爺那平和的聲音和母親那溫柔的眼神,它們總能給我力量,讓我重新找到內心的平靜。
姥爺在我們家的那些日子,雖然短暫,但他的性格和言行,卻深深地影響了我們一家人。他總是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教育我們如何做一個有教養、有涵養的人。他從不大聲呵斥,也很少責罵,但他的每一個微笑,每一次點頭,都比任何言語更有力量。
母親也是同樣。她總是用她那溫和的性格和穩定的聲音,給我們樹立榜樣。在她的引導下,我們學會了尊重他人,學會了以和為貴。她的生活哲學,簡單而深刻:以溫柔待人,以平和處事。
姥爺在我的生命中扮演著一個特別的角色,他不僅是一位長者,更是一位導師。自從他來到我們家,我們之間的互動就變得頻繁起來。每天放學后,他總是坐在那張老舊的書桌前,等待著我。而周日的休息時間,更是我倆共同練習書法的時光。
姥爺的書法造詣深厚,他的字跡遒勁有力,卻又透著一股從容和優雅。他為我準備了一些字帖,耐心地教我如何臨摹。在他的影響下,我開始接觸了歐、柳、顏、趙和米芾這些書法大家的作品,學習他們字體的特點。在姥爺的指導下,我逐漸感受到了書法的魅力,我的書法技藝也有了顯著的進步。
然而,就在一個平常的晚飯前,家中的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父母正在公共廚房里忙碌著準備晚餐,而姥爺則靜靜地躺在床上。他突然招手叫我過去,我走近床邊,看到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急切。他握住我的手,張了張嘴,卻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那一刻,我的心沉了下去。我知道,姥爺可能心臟病又發作了。那時候,沒有救心丸等急救藥品。我讓哥哥趕緊去喊父母,而我則一直握著姥爺的手,試圖給他一些安慰。
我們家住在五七樓的三樓,鄰居們大多是醫生,他們聽到動靜,立刻都趕來了。父親和幾位醫生同事迅速展開了搶救。樓下的后院便是車庫,救護車和氧氣等設施都在幾分鐘內趕到了現場。但盡管如此,姥爺的生命還是沒能被挽留住。
醫生告訴我們,姥爺已經是第三次心臟病復發,心臟已經太脆弱了。他們盡力了,但最終還是沒能創造奇跡。姥爺就這樣,在我們的注目下,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