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烤乳豬
藍水村位于海東省碧海市郊區的臨海地區,乘著改革開放數十年的春風,碧海市大量土地建起了工廠向著城市化的步伐大幅邁進。但是藍水村地處碧海市的陸地邊界,還建立在群山之間,導致改革開放的春風沒能完全吹進這小村莊。
一座小型的養殖場坐立在離藍水村不到三公里外的山間。
這是一家處在合規與不合規邊緣的小型養殖場,養殖場的占地面積不過一畝地多點,使用青磚搭建的約有兩米高外墻,屋頂用藍色鐵皮覆蓋,而鐵皮屋頂和青磚外墻間還有約一米左右的鏤空空間用以讓養殖場內通風。
養殖場旁還有一間約50平方米的兩層紅磚屋子,屋子外墻沒有貼任何的瓷磚裝飾保留了最原始的外觀。那是養殖場的員工值班室,員工沒什么工作或者值夜時都可以到里面休息喝茶。
養殖場內用青磚砌出一米多高的圍墻隔出了數個區域,其中有4個約一百平方米的大豬圈,每個豬圈里都集中養了30頭豬。還有10個4平方米左右單獨的豬圈,里面關著的是懷孕或者剛生產完的母豬。
養殖場外還用修了一道包圍著養殖場的圍墻,圍墻的頂上插滿了玻璃碎片防止有人翻過圍墻偷東西。養殖場的正門是兩道大鐵柵門,鐵閘門上方焊著鐵皮做的招牌《藍水養豬場》
養殖場前面就是大海,養殖場中產生的生產廢水沒有通過任何處理就會排到旁邊的排洪水溝中直接流入大海。
養殖場老板能在這養殖場合法養殖全靠自己是藍水村村民身份,只要沒人舉報或搞出什么大事故,村領導都不太愿意過于為難這些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村民。畢竟藍水村的全部人口也不過五六百人,硬要聯系的話所有村民多少都有些沾親帶故的關系。
養殖場內養了一百多頭豬,一般肉豬通常只要養個一年左右就會送去屠宰出售,里面只有少數幾頭種豬會活到幾年以上。而陳星就是這養殖場中其中一頭種豬生下的孩子之一。
陳星他的豬媽媽這胎一共生了9個小豬崽,陳星是最小的那個。
從他出生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陳星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才總算能接受了自己已經變成了豬的現實。他唯一慶幸的是自己還是只小乳豬可以靠喝豬媽媽的奶活著而不用去吃那散發著酸臭氣味的泔水。
雖然已經變成了豬,但是陳星還是想要活下去。
喝飽了奶的陳星爬上了豬媽媽的身上扒著豬圈的墻壁努力站立起來將自己小小的豬頭探出圍墻外打量著周圍的環境。
他正盤算著要怎樣逃離這養殖場。
陳星雖然不太了解養殖場的運轉,不過以經濟因素去考慮的話,一般肉豬肯定沒幾年能活。也許運氣好的話還能被選中成為種豬多活幾年,但是要他去跟母豬配種他也做不到啊,只要想想這事陳星就嚇得直打冷顫。
作為一只養殖場出生的豬前途可謂一片暗淡。
“必須要盡快逃出去!”
陳星暗自下定決心。趁現在還小他逃出去的機會還比較大,一但長大了目標太明顯就更不好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