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風起東方
1900年11月8號,清朝,寧波中西儲才學堂。
一個稚氣未脫卻面帶剛毅的青年,此刻正拿著一份報紙,坐在樹下,聚精會神地閱讀。
秋意漸涼,一陣風吹過,他隨意裹緊衣服,眼睛卻沒有離開報紙半分。
青年叫何育杰,今年18歲,自幼聰明好學,11歲喪父后,更加勤奮篤學,尤其擅長古詩文,15歲就中了秀才。
但是,受到甲午戰爭的影響,又經歷戊戌變法的革命浪潮,他認為清朝腐朽不堪,八股文更是禁錮思想,毫無作用。
因此何育杰決定舍科舉習西學,研究西方的格物之術,報效華夏,為推翻滿清后做準備。
所以他在兩年前加入了寧波中西儲才學堂,成為第一批學生之一。
自1895年,張之洞上奏《創設儲才學堂折》,倡開辦新學之風后,各地紛紛籌建新式學堂,類似后世的高中。
寧波中西儲才學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于1897年建立,十幾年后孫中山先生曾在此演講過。
此刻,何育杰看的正是討論李奇維量子論的那篇會議報告。
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因為量子論的發表,他就了解到李奇維了。
甚至他還為此直接去了一趟廣州,想要見一見對方,結果被李奇維的家人告知,對方暫時在英國還未回來。
無奈,他只能原路返回,不過以后他就一直關注著李奇維。
這個時代,竟然有華夏人能做出那么大的科學成就,這讓何育杰很是佩服,并心生向往。
今天物理課學習結束后,教習戴維斯先生給了他一份報紙,告訴他可以好好看看。
原來何育杰在學校,非常勤奮好學,尤其是物理、化學等課程,更是經常名列前茅。
所以很多外國教習都喜歡這個華夏小伙子,認為他一定會有一番大成就。
何育杰拿到手后才發現,這份報紙上,竟然詳細地描寫著討論量子論的會議,里面還帶有李奇維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