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豪華的會議陣容
9、密立根:33歲,現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助理員,1923年諾獎。
化學領域:
1、哈伯:33歲,現為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講師,1918年諾獎。(合成氨)
2、索迪:24歲,現為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講師(盧瑟福帶來),1921年諾獎。(提出同位素)
3、朗繆爾:20歲,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1932年諾獎。(表面化學,白熾燈)
4、格林尼亞:30歲,現為法國里昂大學博士,1912年諾獎。(有機化學)
除了以上這些人,還有索爾維邀請的比利時本土的青年學者,加在一起二十多人。
看完這些信息后,李奇維突然臉色古怪,然后搖頭低笑。
后世的研究者們,估計無論如何也想不通,李奇維就是隨便舉辦一場會議,怎么就能精準地找到這些諾獎大佬的。
難道說像磁鐵一樣,大神之間都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諾諾相吸。
但是此刻嘛,參會的人,目前怎么看都不是一個等級或者體系的。
有本科生、博士、講師、教授、院士,甚至還有工程師。
就像一鍋大雜燴,被李奇維強行放在一起。
而且現在可沒人知道這些年輕人未來的成就。
在真正的大佬眼中,這可能就是年輕學者間的一次自娛自樂。
物理領域還好,基本都是熟人,而且有李奇維在,注定水平不會低。
化學領域他又就不熟,他倒是想把門捷列夫邀請來,可惜還沒那個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