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物理諾獎最終候選人
此時,艾瑞克開口道:“各位,根據前面幾輪的評選,現在只留下六份成果。”
“其實我們已經延期了,按理來說,應該在8月份就確定最終候選人。”
“不過考慮到是第一次舉辦,所以科學院允許我們延長,但時間也只到這個月底。”
“按照獎項的規定,最多只有兩份工作成果可以同時獲獎;如果一份成果由二人或三人完成,則應共同獎勵。”
“但是一次最多只能有三位獲獎者。”
“所以各位,讓我們再好好看看手里的資料,請大家再次陳述推薦理由。”
艾瑞克帶頭翻看起資料,上面詳細寫著各候選人的資料及成果信息:
姓名,年齡,國籍,職業身份,主要成就等。
1、倫琴,56歲,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發現X射線及其應用。
2、湯姆遜,45歲,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對氣體導電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以及發現電子。
3、貝克勒爾(49歲,法國,巴黎理工大學教授)、皮埃爾·居里(42歲,法國,巴黎大學教授)、瑪麗·居里(34歲,法國,賽福爾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講師),對發現的放射性現象的共同研究。
4、洛倫茲(48歲,荷蘭,萊頓大學教授)、塞曼(36歲,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關于磁場對輻射現象的共同研究。
5、普朗克(43歲,德國,柏林大學教授)、李奇維(21歲,清國,劍橋大學在讀博士生),共同發現量子論,推動物理學的發展。
6、李奇維(21歲,清國,劍橋大學在讀博士生),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解釋光電效應定律和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概念。
看完手中的資料后,艾瑞克眉頭緊皺,內心糾結。
如果不是獎項規則的限制,六個成果應該統統獲獎,處理非常簡單。
但是現在,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如果不能選出一個讓所有物理學者都滿意的結果,恐怕很難再舉辦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