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原子研究與量子力學
從湯姆遜的辦公室出來后,李奇維就開始了忙碌的工作。
李奇維一邊梳理著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史,一邊在撰寫自己的博士論文。
這是他前世養成的習慣。
他喜歡首先從宏觀層面,把握住物理理論的發展脈絡,理清各理論之間的先后關系。
只有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才不會被各種人物名字和學說,搞得眼花繚亂,分不清重點。
相對論的發展比較單一清晰,沒什么可說的。
但是量子力學及原子結構,就非常復雜,涌現出的大神也最多。
公元前400年,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認為萬物由原子構成。
16-17世紀,自然科學體系建立后,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了原子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物質。
此后一段時間,原子一直都是化學家的研究領域。
1789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定義了原子一詞,從此,原子就用來表示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單位。
1803年,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道爾頓,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著名的原子學說。
該學說認為原子就是小到極致的實心球體,本身不帶電,里面什么都沒有。
道爾頓還測量了不同原子的質量,他以氫原子的質量為1,規定了其他原子相比氫原子的相對質量。
當然他的測量結果非常粗糙,但也激發了人們對于原子結構的研究熱情。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發現,灰塵在水面上會發生不規則運動。
這進一步證明了微粒學說,這一現象也被稱為布朗運動。
1877年,德紹爾克思提出,布朗運動是由水分子的熱運動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