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慈禧召開新政朝會
就在李奇維規劃黃埔理工大學時,廣東學政于式枚也沒有閑著。
他將李奇維的教育改革綱要整理并潤色后,便動身出發,北上面圣,呈奏這份綱要。
從廣州出發,沿著海岸線,一路直達天津塘沽,然后馬不停蹄趕往京城。
1903年4月15日,于式枚終于順利抵達京城,并下榻在賢良寺,等待明天的朝會。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里,對古代皇帝最熟悉的事情,恐怕就是上朝處理政務了。
有的皇帝懶惰,二十年不上朝;而有的皇帝是工作狂,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在上朝處理國家大事。
清代的朝會分為大朝和常朝。
大朝是在每年的元旦、冬至及萬壽節,皇帝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和文武百官的參拜慶賀等。
大朝是一種單純為體現國家禮制而設立的朝會制度,皇帝在朝會上不會處理任何政務。
說白了就是一種儀式,一年只有三次。
而常朝則是為處理日常政務而設立的一種例行制度,也叫“御殿聽政”。
根據皇帝的喜好不同,常朝的時間也不同。
但總體來說,常朝每個月會舉行三四次。
可以看到,哪怕是常朝,時間也很少,皇帝幾乎不可能處理太多事務。
所以,在大朝和常朝之外,還有一種朝會,叫“御門聽政”。
它才是皇帝處理政務最重要的朝會形式,后世影視作品中所謂的“上朝”都是指御門聽政。
至于御門聽政的地點有太和殿、乾清宮、圓明園、避暑山莊等等。
到了清末晚期,由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再加上西學沖擊,清朝的組織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