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華夏物理學發展史,未來的科學世家
后世研究者梳理華夏的物理學史時,都習慣從民國成立開始。
真實歷史上,1913年,京師大學開辦物理學專業,這是華夏物理學高等教育的開始。
在何育杰和夏元瑮的指導下,華夏本土培養的第一批物理學專業本科生于1916年畢業。
他們當中有后來成為了實驗物理學家的丁緒寶、孫國封。
這一時期的物理學,主要注重知識的普及和科學思維的建立。
真正開展物理學研究則要從20世紀20年代后期開始。
當時國內本土的物理學有四條最主要的發展軌跡。
第一條是華清大學物理系。
在葉企孫和吳有訓的執掌下,利用庚子賠款作為經費,吸引了強大的師資和優秀的生源。
華清大學物理系為國內的物理學培養了一批細分學科創始人,如錢學森等。
僅在抗戰前畢業的9屆53名大學畢業生中,后來就出了9位華夏科學院院士,4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這是華夏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跡,可惜再也不能復現了。
第二條是燕京大學物理系。
這所教會大學在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當校長后,煥發出新的生機。
該校實行自由教學。
其中物理系的定位是培養物理教師。
1934年前,燕大畢業的學生全部做了教師。
這為后來華夏物理學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基礎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