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商人金庸
“周導演年客氣了,我現在就是個老頭子。”
金庸的語氣很熱情,和周洛客套過后問起了周洛的目的:
“不知道這次周導來訪,是想和我商談一下哪部作品?”
周洛注意到了金庸的用詞,十分的講究:“商談”。
顯然金庸在等周洛的主動開價,自己穩坐釣魚臺。
周洛對他的小心思并不在意,金庸的改編權雖然不便宜,不過也說不上多貴,這是有市價的。
像《笑傲江湖》按市價差不多就是五十萬,他為了在內地推廣,等于是白送給了央視。
(這價格是金庸自己說的,并沒有大伙想象中的那么貴,金庸主要是為了賣書。)
周洛這次是想兩部一起談的,《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也不需要金庸白送,這點錢就是灑灑水了。
金庸在一些人心中是一代武俠大師,所以憑著小說的印象就以為他有俠義心腸,實際上不是這么回事。
這一點看他的成長經歷就能窺得其中原因,他出身近代江南地主家庭,時代變故之下流落香港,只能辦報賺錢。
他本身是并不“熱愛”寫武俠小說的,一開始就是趕鴨子上架,寫了《書劍恩仇錄》結果意外的一炮而紅。
這件事后,金庸發現了自己可以用這個吃飯,同時辦報還符合舊時代士大夫那種‘立言’的思想。
他本質上是個商人,寫武俠小說就是為了沖《明報》的銷量。
當時《明報》草創,銷量可憐,虧損嚴重,全靠武俠小說站穩腳跟。
寫過東西的都知道,小說連載不能斷,還要保證吸引讀者,他應對起來也非常吃力。
從他的小說反復改設定、吃書就能看出來,他當時為了討好讀者費了多大功夫。
所以,等《明報》已經壯大起來之后,金庸也就不太想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