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聞思寺前世今生 沈老爺焚香謝佛
此刻里運河波光粼粼,它像一條金色的絲帶將藍天地面的村莊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幅壯美的天然畫卷。沈老爺沿著里運河大堤向西北方向走,直奔湖嘴大道西的聞思禪寺。
沈老爺了解歷史,他知道明朝嘉靖年間崛起,其部落初期游牧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后逐漸強盛,逐原草原霸主察哈爾部于遼東,成為右翼蒙古首領。控制范圍東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臨長城。后他為開辟牧場,又征服青海,甚至一度用兵西藏。
可身在明朝就不得不說那時的倭寇之患,“倭患”就是明朝的心頭大患。
早在朱元彰洪武時期,倭寇就開始頻繁在神州東南沿海一帶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洪武年間史書記載的倭寇入侵就有四十次之多。而且隨著明朝的海防日益松弛,倭患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到嘉靖時更是達到頂峰。
誰也不曾想,多年后中了狀元的沈坤居然成了青史留名的抗倭英雄。他被后人稱道的不是他的文韜,卻是他的武略。而他的摯友吳承恩也許天生注定他與科舉無緣,最后成就他的卻是不朽名著《西游記》。讓后人在唏噓之余,不禁聯想到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了。
萬沒料到正德二年(即1507年)正月,劉瑾等排擠劉健、謝遷、韓文等之后,欲全攬大權,便日構雜藝供武宗玩弄,趁機取各司奏章請裁決。
武宗說:“我用你們是干什么的,以此一一煩我。”于是劉瑾不再復奏,事無大小,任意剖斷,傳旨施行。武宗多有不知。一月之間,中官傳旨,幾無虛日。
根據舊制,南京六部只設右侍郎一員。正德二年(即公元1507年)三月十六日,詹事兼翰林院學士楊廷和、翰林學士劉忠經筵直講,講畢,遂諷諫武宗遠奸佞,指斥劉瑾。
劉瑾胡作非為,引起中外大臣僚屬憤怒,彈劾劉瑾的章奏不絕。南京御史蔣欽正德二年(1507)三月所上奏疏尤為激烈,可最終含恨而冤死獄中。
如此大明實則已內憂外患,宦官亂政愈演愈烈……
聞思寺,淮安府山陽縣城西北五里河下古鎮湖嘴大街旁。原名通源寺,大悲庵。
聞思寺始建于唐代末期,襟河面湖(城西管家湖,亦名西湖),煙波浩渺,鳥語花香,詩情畫意,環境幽美。歷經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災,其間幾興幾衰。
宋時僧人蘭盂重新修建,定寺名為大悲庵,清規戒律甚嚴。元、明時期由于黃河多次泛濫,大悲庵數次被洪水淹沒。
聞思寺為淮安名剎之一,歷代方丈、主持大多知識淵深,文人墨客亦樂于與其往來。
眼文任方丈時,士大夫多與其交往,大師接待一以真誠,凡登座說法,演揚內典,古德公案,隨處都成道氣。
源長方丈精持戒律,無問寒暑善寫丹青,愛繪雪中寒梅,于筆墨中帶有禪寂之意。
西華方丈貌古而性樸,善草書工詩詞,與淮安文人雅士互有投贈。
明萬歷年中期,山陽人馮一蛟同友人一起在淮安府城向北遠眺桃花塢時即興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