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諸葛亮舌戰群儒……(求訂閱)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因為《隆中對》太過于經典。
陳凡在講到隆中對的時候,他還在公頻上將原文給貼了出來: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這篇文章并不是諸葛亮寫的。
這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寫的。
因為這篇文章太過于經典。
所以三國演義里面,自然也少不了諸葛亮的隆中對。
“我的乖乖,這個戰略思想絕對是頂級的。”
“我算是明白了,為什么后面劉備可以三足鼎立了。”
“是的,如果沒有這樣頂級的戰略思想,哪怕武將再能打,兵力再強,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也得完蛋。”
不少人不斷的評價。
“凡哥,我好像記得東吳魯肅也有一篇像隆中對一樣的策略?”
“是的,那叫榻上策。”
陳凡點頭:“相比之隆中對,榻上策比之隆中對早了8年。總體來說,榻上策稍稍不如隆中對。”
在對隆中對進行解釋了一翻,陳凡繼續說道:“有了諸葛亮的加盟,讓劉備擁有了雄心壯志。不過,畢竟劉備實力還很弱小。在投奔劉表七年之后,曹操那一邊也休養生息,準備南征。而此時,劉表去世,并立他的次子為世子。但這位世子一看曹操來襲,直接就投降了。”
“走投無路之跡,諸葛亮便勸說劉備,可以和東吳聯手。劉備認為孔明說的有道理,但又擔心東吳并不想與他聯手。于是諸葛亮便說,他將前往東吳勸說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