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號外 > 卷一游擊辦報 【12】一個鉛字都不能少
卷一游擊辦報 【12】一個鉛字都不能少
“梁山大捷”后,重慶國民政府撥了3萬元慰問金。
經過八路軍總部的積極爭取和運作,這些慰問金被換成了槍械、炮彈、藥品等根據地急需的物資,其中也包括一臺外國制造的手搖式鉛印機。
這洋玩意兒不是個小物件,本身就有幾噸重,還配套了10000多顆常用鉛活字、許多鐵制排版架、油墨和紙張等配套工具和物資。
為了把這些東西弄到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來,地下黨同志絞盡腦汁,最后計劃從天津卸貨,走水路經京杭大運河運到微山湖附近,再通過騾馬馱運到山里去。
上級一開始是打算把印刷廠設立在梁山,因為魯西數次大捷之后,梁山、東平湖、泰西地區連成片,算是比較穩固的根據地。所以交接和辦廠的任務就落到了王茂生的頭上,并且由他所屬的獨立團無條件提供掩護和支持。
整個10月份,王茂生都在籌劃這件事,在保證《游擊報》每7天印刷出版一期的前提下,他帶著劉子魁實地考察地形、規劃路線、偵查軍情調動等等,忙得不可開交。
可眼瞅著機器已經上船運抵山東境內,日軍卻突然開始頻繁調動,一個突如其來的大掃蕩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情報顯示,日軍駐山東第12軍司令飯田貞固走馬上任,視八路軍為眼中釘肉中刺,調集了兩萬人馬分兵十路進犯,兵鋒直指梁山地界。
山東的八路軍第一縱隊剛剛整編,雖然兵員大幅增加,可大部分是新兵,武器裝備也嚴重不足,無奈之下只能避其鋒芒,化整為零撤離梁山地區。
如此一來,王茂生也只能改變計劃,從微山湖西岸把鉛印機轉運到包圍圈之外的沂蒙山區去。
沂蒙山區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條山脈,而是泛指以臨沂為中心的魯中南山區。蒙山、沂山、尼山、魯山是它的骨架,沂河、沭河、運河、東汶河流淌其間,有36峰和72崮的說法。
相較于孤零零的梁山,沂蒙山區有著更廣闊的戰略縱深,無疑更適合印刷廠隱蔽建設。但從微山湖到指定的山區村落有兩百多公里的旱路,中間有無數壕溝碉堡,還要經過棗莊、新泰等多個城鎮,路上不斷被鬼子和偽軍盤查,難度和風險前所未有。
他冒險去了肥縣、泰安、新泰等地,和錢掌柜等多位老地下黨員碰頭討論,最后大家一致建議把機器化整為零,利用不同的交通員,以不同的路線,采用不同的方式運輸,這樣即便日軍察覺阻截,也可以把損失降到最低。
上級肯定了他們的計劃,王茂生就和其他同志一起動手,把機器拆成了近百個零件,分門別類整理好。
從各縣支援過來的交通員們各顯神通,他們有的搞來了牛車、架子車,以運送柴草、石料、煤炭、甚至棺材和糞便的名義,藏進去了一些大的機械零件。
老周叔他們這些日常走街串巷的行商小販,則把小件的零件和螺釘螺母之類的裝進了貨郎擔里。
至于排版框架、印刷油墨、紙張之類目標太明顯,又可以土法替代和采購的東西,他們選擇了暫時掩埋處理,等以后條件成熟了再回來找。
就這樣,他們把鉛印機化整為零交給了30位交通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