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軍亂典型
方才看到有讀者說晚唐的大頭兵怎么那么有文化,知道鄰省發生的兵變。
我在章節說里舉了例子。
長慶二年(822)七月,汴州軍亂,殺將驅帥。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浙西觀察使竇易在九月聽聞了汴州的這場兵變,十分害怕,擔心浙西武夫跟著作亂,于是決定“散金帛以賞軍士”。
他這個判斷不是沒來由的,而是作為一線工作的藩鎮主帥的經驗和直覺。
果然,在竇易猶豫不決的時候,消息其實已經傳入浙西,于是武夫們也跟著作亂了。
兩個月就從汴州傳到浙西,武夫們消息閉塞嗎?
千萬不要把晚唐的武夫代入其他朝代的武夫,他們完全是兩類人。
晚唐的大頭兵,一個月領2斛糧賜(1斛=斤),每年還領10緡錢、10匹絹左右的賞賜。如果有戰爭或遠戍,還會加賞。
一年春秋發兩次衣料。
軍中定期比試,每年都有獎品發下,獎勵表現突出的個人:金銀飾鞍轡各二十具、錦一百匹、彩色綾一百匹、緋紫紬綾二百匹、色羅三百匹以及男女錦袍、銀壺瓶、錦褥、紫綾褥之類。
在軍中包吃住。不訓練、不出征時,一天吃2升米面(注意,不是2升糧食,是米面),訓練或打仗時,一天吃3升——這個標準北宋都沒做到,明代就更不提了。
每個月都要有酒有肉。還記得涇原兵變嗎?東出平叛的涇原武夫因為吃到的是粗茶淡飯,大怒作亂,拿箭射前來傳旨的太監。
晚唐的大頭兵還深度參與政治。
藩鎮割據的體制下,親黨膠固,互相聯姻,關系網四通八達。
一個在城門口扛槍的小兵,說不定就有親戚在當衙將。
前文還舉個例子,河北文人有一個贊美某個家族的美譽:“書劍雙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