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收拾整頓(二)
至于其他三鎮,邵樹德原則上是鼓勵他們搞的,但不會給予太多的援助,只能由他們自己想辦法了。
“大帥,三圃制農牧并舉,可讓這些蕃人定下心來。”縣令答道:“本縣剛募了名縣農學博士,從長安來的。此人翻閱州中檔籍,又去龍興寺莊戶查訪,認為純放牧,六畝草地養活的牲畜,種苜蓿、蕪菁等高產牧草的話,只需一畝即可。新來蕃人與漢民雜居,只需學習如何種粟麥、豆子、牧草,便可定居下來。”
“蕃人擅長照料牲畜,然不會種地,怎么保證他們學會?”邵樹德又問道。
“或可將此事付于鄉老、里正。”縣令胸有成竹地說道:“縣里派人騎著馬,沿著各村走一圈,如果田里牧草、粟麥長勢良好,便賞賜絹帛;如果多有荒廢,便抓人責罰。”
“抓人不太好。”邵樹德笑道:“罰他糧食、牲畜好了。”
“大帥說得是。”
這個方法,其實還有點可行之處。
再者,吐蕃人里面,會種地的很多,他們并不是什么游牧民族,而是農牧并舉。
龍家、回鶻也不是個個游牧。安史之亂以前,國朝對河隴之地的開拓,已經改變了部分蕃人的生活方式。河隴陷蕃之后,因為吐蕃人的統治,蕃人里面會種地的比例進一步提高,與陰山一帶大草原上的風俗還是不一樣的——陰山以北的草原,幾乎就是純游牧了,鮮有種地的。
“成功定居下來之后,如何繼續教化?”邵樹德繼續問道。
他并不覺得只要蕃人一定居就萬事大吉,沒那么簡單。
事實上,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是會產生涵化現象的。粟特人那么少,大唐人口那么多,依然攝取了不少粟特人的東西,從服裝、食物、音樂到宗教,各方面都有。
粟特人固然變得與漢人無異了,但大唐的漢人,也變得與漢代的漢人不一樣了。
唐人喜食胡餅,喜歡坐胡床,有了許多西域傳來的樂器,服飾也不太一樣……
邵大帥治下的西北民眾,即便是漢人,現在也喜食奶制品了,“胡化”得比較嚴重,雖然在他看來這就不是什么事,但關東地區的漢人,確實不怎么食奶,也很難見到奶制品。
邵樹德上午經過了一個村子,發現遷移過來的回鶻人帶來了很多回鶻豆(鷹嘴豆)種子。可以想象,這種原產自西亞的農作物會在朔方鎮慢慢流行起來。
鷹嘴豆產自西亞,自然非常耐旱了,而且應該還耐貧瘠,什么土都能種,適應能力強。對西北地區來說,應該還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
就是不知道營養如何,產量高不高。現在三茬輪作制里面種的黃豆產量太低了,一畝只有六十斤左右,雖然對百姓而言是雜糧,但這也實在太低了。如果鷹嘴豆產量能稍高一些,改種這個也不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