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爭吵
斗米三五錢才是太平盛世,可以上史書的。而且,這么低的糧價,田舍夫又不是活不下去,少賺點罷了,能咋地?
圣人,有點小題大做了。
“衍圣侯言之有理。”前武安軍左押衙易靜拱了拱手,笑道:“《通貨》且不談,《人口》真是說得絕妙。圣人北伐契丹,西征回鶻,赫赫武功,為天下百姓掙得了那么大的容身之地。依我看,這才是真賢王。缺衣少食之人,盡可奔往遼東、西域,且牧且耕,安家立業,不好嗎?”
話說儒家士人也不盡是一派的。
譬如這位易靜,曾在馬殷手下為將,現為虔州別駕。
是的,他是文人,但左押衙是武職,是要上陣廝殺的。
易靜著有一書,名《兵要望江南》,用詞牌的形式寫了一本兵書。
“諸屬幕,必是選賢良。勿取門高當勢位,無私親舊與鄉邦,曲順定為殃”——有關選人用人的。
“轉筋腳,急去使生姜。新水一鐘煎五合,飲之即去總無妨,主將記心腸”——有關軍中疫病治療的。
只不過,他有著這個時代人的通病,大部分內容有關占卜,神神道道,別說邵樹德看不上,真武夫也覺得他有點扯淡。
不過,他的文學素養很好,詩詞歌賦一流,也寫過不少文章,有點聲名。
韓偓剛閉上眼睛,聞言又看了一眼易靜,這次終于忍不住了,問道:“易別駕不知征戰之苦?百姓轉輸勞頓,田地荒蕪,朝廷加征賦稅,以作軍賞,致百姓家破人亡,合乎天道嗎?這也就罷了,打下來的土地,你還要移民?致百姓骨肉分離,合乎人倫嗎?更有那上萬里流放,地方州府有那奸官賊將,揣摩上意,動輒坐罪數百、數千家,可憐衣冠士人,流徙伊麗。沿途之中,屢遭小人凌辱,像話嗎?”
“韓冬郎,此言差矣。”張泌出來勸解道:“隋文帝時便有‘移民就食’之方略。時關中土狹人繁,隋文遣人至民家查訪,幾乎家家斷炊,吃了上頓沒下頓,使者帶回來的也是豆屑谷糠,故遷移關中百姓至關東諸州。”
“及至前唐,戶口孳衍之后,亦有‘樂遷’之制。百姓紛至淮南、江南,以緩解人多地少的窘境。”
“今上親提義旅,剿滅兇徒,而今雖然尚未有人多地少之難事,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此乃堂堂正正之王道手段,移民就食,安居樂業,讓百姓活得像個人樣。難道,都擠在長安、洛陽的街坊里賣兒賣女、當乞丐才是你想看到的嗎?”
張泌是唐州泌陽人,曾在湖湘為官,與易靜關系不錯,多有詩書來往,因此上趕著幫他說話。
而他說的也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