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言傳身教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沒有錢誰給你辦事?
大夏目前的財政根基還是農民。延續的是中唐時執行了一兩百年的兩稅法,即主要是財產計稅,按戶征收。
這是個很好的征稅方法。為此,唐德宗吃了大虧,褲衩都差點讓人扒下來,倉皇跑路。
主持這項改革的宰相楊炎的下場也不好,提出后兩年,就被貶謫,前往崖州的途中被賜死。
每次改革,都是要有“獻祭”的啊。
既然唐德宗、楊炎等人已經付出代價了,并且這項制度被一直堅持到現在,邵樹德當然沒有廢除的理由。
難道不按財產征收,繼續按人頭收錢么?那是劫貧濟富,損害帝國根基。
正常的戶稅、地稅之外,晚唐以來金額節節攀升的商稅更不容忽視。事實上,自唐懿宗往后,若無商稅補貼,唐廷早完犢子了,根本不可能堅持到樂安郡王這一代。
就大夏來說,邵樹德其實不是很看重幾個商社的盈利能力,那個真不是大頭,他甚至讓戶部把自己收到的分紅發給五品以上文武職事官,作為福利,鼓舞一下士氣。
朝廷真正入手的大頭,其實是這幾家商社繳納的稅金。
它們由內務府經營,理論上是“半國企”,真沒必要偷漏稅。蓋因即便逃稅了,也落不到自己口袋,還影響仕途,何必呢?
商稅,自漢以來,重要性與日俱增。
中晚唐時期,可能是因為武夫們需要搞錢,商業突然出現爆發式增長,增速比起漢代至唐初,高得驚人,發展至北宋時,達到了階段性頂峰。
邵樹德毫不懷疑,商稅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高,是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絕不能輕忽。
都說封建社會抑制商業,但這事也不絕對。
至少,中晚唐不抑制商業,商人都可以做官。北宋似乎也不抑制商業,政府甚至深入插手商業,以至于都有點過分了。
人都是現實的,當面臨焦頭爛額的財政缺口時,宰相們會舍得商稅這塊大肥肉嗎?
除非他們集體墮落,只有門戶私計,不關心朝廷怎么樣。或者王朝初期缺乏專業人才,只能照抄前朝,制度設計有嚴重缺陷,以至于統治階級有足夠的理由麻痹自己,放棄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