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定稿十月大事件
這些貴族把當地的自由民眾圈禁起來,只為自己服務,由此形成了農奴制,而貴族得到了好處,便忠誠于莫斯科大公國。
漸漸的,莫斯科大公國接二連三的圈地,成功的把周邊上百個封建小國吞并,統一了古羅斯地區,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莫斯科大公國。
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打敗,君士坦丁堡陷落,在1495年,伊凡四世號稱繼承羅馬,登基為凱撒(沙俄的俄語音譯),建立了第三羅馬沙皇皒國。(此處文獻太多,推薦《拜占庭帝國》一書,可以了解。)
后經過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等許多牛逼的人物領導之后,把這種圈地行為發揮到極致,吞并了整個西伯利亞,最遠的甚至到達了北美。
19世紀,西方國家都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而沙俄的還是一個封閉的農奴制國家,農奴們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勢必要反抗的。
同時,農奴制度下,貴族們圈地圈人,農奴窮困潦倒,沒有購買力,而且貴族圈人行為,導致自由民眾極少,無法推動皒國工業化。
因此,要想跟上同時期西方已經資產階級改革的國家,皒國就必須也要作出改革,為此,皒國內部形成了兩個派別。
斯拉夫派認為皒國應該走自己的特色發展道路,發展皒國農村公社,保留農村公社和地主的土地。
然后廢除農奴制,使地主和農民可以和平共處,農村就會安定下來,不再發生反對沙俄統治的情況。
自由派認為皒國應該走西方的道路,不過需要徐徐圖之,一點一點消除農奴制,最后實現君主立憲。
再往后,自由派內部又一分為二,其一為原有的自由派,主張不變;
其二是革命民主派,想法非常激進,主張推翻沙俄專制,廢除奴隸制并且為此不斷開始搞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沙俄國內,搞事情越來越頻繁,內部矛盾被激化,在得不到有效緩解的情況下,沙俄決定發動一場外部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
于是,在1853年,沙俄把土耳其猛錘了一頓,但是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處于三個大洲交界出。
因此,英法兩國即刻出兵,強勢的工業國家對上了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其結果可想而知,皒國被按在地上摩擦了。
舉個例子:英法用的是來復槍,而皒國還是用的滑膛槍;海軍就差別更大了,帆船對陣蒸汽船。
這一巴掌徹底把沙俄抽醒了,意識到要是再不進行改革,皒國怕是要掛,內部本來就矛盾重重,外面又干不過別人。
所以,在1861年,壓力山大二世頒布《關于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法令》,農奴制被廢除,農奴們成為了自由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