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希望或絕望的問題
一切的歷史背后說白了都是經濟史,而經濟史背后涉及大環境(政治生態)、時代背景(生產力發展)、人們對金融的認知(理論進步)、人性(一朵郁金香干翻一個國家)等等復雜的因素,由于變量實在太多,所以從各種角度去看下,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單從陰謀論的角度,充當娛樂性的扒開看看,有時候反而會有些有趣的思維火花。
拿號稱為世界文明燈塔的美麗國來說。
和錢打交道的人總會對錢更敏感,早在1893年銀行家們就通過過熱的經濟瞧出了眼中泡沫帶來的影響。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銀行家們如同漁夫一般在市場中不斷的想辦法注入貨幣,等到人們在金錢的刺激下拼了命一般的干活,創造了富裕的價值,然后讓你長得越來越肥,那么就是時候開始進行抽水,然后將這些肥美的魚兒吞進肚子里。只不過知道什么時候抽水的只是極少數人罷了。
1907年初,輿論上就有了【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果不其然。在十月份危機爆發前,單拿紐約市來說,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機構的投資公司扔在了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讓整個金融系統陷入了極度的投機狀態。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擠兌潮出現,大量的投資股市只能朝股市借錢,到了10月24日,交易所近乎停盤,要知道那個時候可沒有熔斷這種事情了。
而這個時候摩根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了,他在16分鐘就湊齊了2500萬美元,用來穩住股票交易市場,并于11月2日開始了自己高光的拯救計劃。
為了不使得金融危機毀滅掉大批的企業,讓成千上萬失去財富而憤怒的人民開始革命,一向限制壟斷的老羅斯福不得不同意摩根兼并田納西州、亞拉巴馬州、佐治亞州的鐵礦和煤礦資源,形成了摩根自己的鋼鐵公司的絕對壟斷地位。
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資本人格蓄謀已久的精準定向,熠熠生輝的金融大廈總是建筑在成千上萬具尸體所堆砌的廢墟之上。
壟斷帶來的對權利的影響,包括摩根在內的華爾街七大巨頭越發的對政權有著干涉的能力。
1912年在華爾街的扶持下,時為大學校長的威爾遜當選總統。
經過一系列的博弈之后,一套地區分立,總統任命,國會審核,銀行家提供專家意見相互制約,分權分立的完美中央銀行系統誕生了,它就是《美聯儲法案》。
1913年12月19日,參議院提案通過。23日,短短四天,《美聯儲法案》便正式簽署。
其效率之高,行動力之果決,實在讓人不得不對這個能同時滿足所有人要求的法案抱以“憧憬”。
伴隨著《美聯儲法案》的通過,資本家徹底控制了國家貨幣的發行權,而隨后的一百年,美聯儲銀行通過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廢除,實現了美元的霸權,深遠的影響著世界的經濟。
從定義上來說,美聯儲采用的是聯邦政府機構加非營利性機構的雙重組織結構,即:聯邦儲備局為聯邦政府組成機構,12家聯邦儲備銀行不屬于聯邦政府機構,而是非營利性機構。
有人說它是非國有,有人說是它是私人,雖然這二者催生出了是否陰謀論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