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殿試(上)
笑完之后,穿著不合身官服,略顯小心的御營水軍都統、梁山泊大頭領張榮第一個忍不住好奇:“官家,這一次得多少人?”
“六百!”趙玖脫口而對。
“全都是進士?”張榮愈發愕然。
“是。”趙玖坦誠相對。
“也該這般的。”張榮若有所思。“許多年沒取進士了,也該取一次大的。”
“非是此意。”趙玖依舊坦誠。“眼下中原各處官吏缺額并沒有多到這份上,更何況錢糧還是緊張,官吏都也在半俸……其實朕此番取士,有意多發御營軍中效命……如何?張太尉可要些進士入你水軍中聽令?”
張榮愕然一時,欲言又止,便是受了官家旨意,一起過來的韓世忠、張俊、岳飛、李彥仙、王彥等其他節度使也都紛紛愕然,兩個御營正副都統,也就是王淵、曲端,也各自失態。
相較而言,隨侍的文官大臣們,自呂好問以下,三位宰執、一位御史中丞,外加六部主官、數名翰林學士、幾位中書舍人,反倒是沒有什么言語……也就是其中幾個人微微皺了下眉頭罷了。
很顯然,這群人應該早就知道這番安排了。
不過,如此有悖于文重武輕政治傳統的安排之所以能夠順利通過,自然有一段秘辛——具體來說,乃是跟近來東京城內的一位風云人物有直接關系。
而此人便是胡寅親父、道學名家胡安國了。
話說,當日胡安國入覲,肯定沒有那些太學生腦補的那么多戲;也沒有胡安國自己輕描淡寫,顯得多么失敗一般……最起碼從趙官家的角度來看,他那天和胡安國其實算是談笑風生,外加和平分手的。
首先,胡安國并非是什么腐儒。
他提出的那些意見,諸如應該以軍事為先、堅守舊都等等,跟趙官家乃至于中樞目前的執政理念其實是相合的,非只如此,作為一個之前中了進士便回去隱居的人,胡安國那次面圣,其實是說出了很多當政者注定難以觸及的要害問題的。
比如說,這位大儒就直接當眾指出,朝廷內部的官員已經有了結黨的傾向,東南、巴蜀、荊襄等各地重臣在中樞都有自己的羽翼,時常為了地方利益與天子宰執搞對立……引得李光、朱勝非、劉子羽等人各自惶恐。
再比如說,胡安國公開提出了‘兵權不可假于人’,他是第一個稱贊趙官家與統制官們建立札子制度的人,而且他認為這還不夠,官家應該進一步嘗試將天子和中樞的權威滲透到軍隊的更深入層面。
而正是借著這兩個當時忽然當眾拋出的敏感議題,趙官家才能順水推舟,將之前一直受到副相許景衡、御史中丞李光強烈反對的進士入軍一事,給正式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