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回京
這時,許七安和楊硯、陳捕頭等人登上城墻,主辦官許銀鑼沉聲道:“接下來,我們就要回京了,回京定鎮(zhèn)北王的罪,為此案蓋棺定論。
“但在那之前,鄭布政使應該會想先敬幾杯薄酒給城中的亡魂。”
百夫長陳驍手里拎著酒壺,邁步向前。
鄭布政使接過酒壺,再次眺望下方的城池,在祭拜之前,他想留點時間回憶自己的前半生。
.........
鄭興懷出生在被譽為大奉兩大糧倉之一的漳州,但他幼時家里很窮,靠著母親給殷實人家洗衣服,做繡工,艱難度日。
年少的鄭興懷最期待的是秋收的日子,他可以去別人的田里撿麥穗。
撿一籃子麥穗,他和寡母可以喝三天的粥。不能撿太多,不然會被毒打。
秋收過后,最難捱的是冬天,每個冬天他的手腳都是凍裂的。而她的母親,即使在冬天,為了幾個銅板,也要在結冰的河邊給人漿洗衣衫。
寡母就這樣一點一點,給他攢夠了先生的束脩,攢夠了進國子監(jiān)的銀子。
鄭興懷16歲進國子監(jiān),苦讀十年,元景19年,他金榜題名,二甲進士。
他馬不停蹄的趕回老家,想把喜悅給母親,想接母親去京城定居,想光耀門楣,讓所有曾經(jīng)說過冷言冷語的人刮目相看。
可他看見的是母親矮矮的墳塋。
寡母去世好多年了,一直沒有告訴他,家書是族人幫忙代寫,因為那個辛苦操勞了一生的普通婦人,不希望影響兒子的學業(yè)。
鄭興懷在母親的墳前跪了一天一夜。
鄭興懷的仕途并不順利,因為過于刻板,不愿同流合污,他得罪了當時的首輔,被貶到塞北的楚州,當了八品的縣令。
起初他并不喜歡楚州,因為塞北苦寒,民風彪悍。刻板的他,也終于開竅了,耗盡積蓄找熟人打點關系,希冀能重新調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