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選才
而且皇帝的喜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京試的結果,反正那些明經科進士,在李破執政時期是不太可能那么風光了。
因為皇帝更喜歡那些明法,明算,雜科等出身的進士,因為在他眼中儒家經義過于浮華,可以適當推崇,卻不能過分,因為他們這些人落在實務上沒幾個來之能用的。
………………
當然了,不管有多么的簡陋,大唐元貞五年五月,大唐第一次科考在紛紛擾擾中圓滿結束了。
這無疑是很具歷史意義的時刻,科舉制度萌發于南齊,前隋時才得到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推行,直到大唐才算正式確立下來。
這中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時光,可謂是波折無數,但中原王朝的人們卻還是努力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這才叫一個摸著石頭過河,多少,多少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甚至是鮮血,后來人都無從知曉,大家只惦記著科舉的利弊,對其他的都不怎么關心。
而這就是歷史,它只記錄進程,不涉溫情。
………………
三天大考,結束的那一刻,所有人好像都松了一口氣。
士子們走出文院,呼吸著外面的新鮮空氣,就算擔心結果,卻還是一身輕松,又開始呼朋喚友的出去游玩了,為長安的繁榮添磚加瓦。
禮部的官員們卻還不能放松,緊著開始了閱卷環節。
李破在宮中耐心的等待,唯一有點擔心的是李綱又鬼鬼祟祟的跑到自己面前來說考題泄露之類的事情。
之外就是在琢磨怎么借此宣揚一下科舉大考。
首先能進入到京試環節的讀書人,現在就都是舉人了,要給予一定的獎賞,不然讓人空歡喜一場,回去之后肯定滿腹怨言,下次不來了怎么辦?影響也不太好。
可獎賞也不能太過,畢竟要一直辦下去,朝廷哪有那么多的資本獎賞他們?
這個朝中還是要商量一下,比較成熟的想法還是要從賦稅上面找齊,其實只要讓舉人們感覺到自己與眾不同也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