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定策
根本不出張士貴所料,東宮心腹們底氣不足之下,更偏向于守城,倒是謝叔方,任璨兩人主張趁王世充遠來,立足未穩之時,先戰上一場,試探一下。
根本沒人有大舉出關之意,李建成雖有不甘,卻也覺得,如此也好,冒然出擊,承受的風險太大,不若擇機與王世充戰于潼關之下,當能建功。
其實王世充挺悲催的,自以為天下獨尊,可到了今時今日,別人看他都和待宰羔羊無異,區別只在于怎么下刀合適而已。
而張士貴所想幾乎無一不中,東宮心腹們勸服李建成的理由就是幾個,王世充兵力雄厚,不能輕取,之外潼關守軍多數未經多少戰陣,臨陣恐有失措,最后一個就是怕為蕭銑,李定安所乘。
說的都有道理,可他們都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一點,亂糟糟的河南軍旅,軍心不齊,士氣不振,糧草匱乏,很有可能一擊而中,速戰速決之下,旁人又有多少機會來趁火打劫?
這是打開局面的天賜良機,甚至可以說是自李淵稱帝之后,出現的最好的一個機會,同時也將是頹勢漸顯的李唐的一劑良藥,其意義甚至超過了當初李世民大破薛仁杲一戰。
有了這許多的好處,若無奮力一搏之心,又談什么削平天下?換了李世民和李破,情形肯定會大不相同。
可坐鎮潼關的是善納人言的李建成,戰略戰術上也就完全不同了,他更為保守,是個合格的皇位繼承者,卻和名將之稱無緣,能取敢棄和他從來不沾邊。
到了六月中,王世充起兵的時候,潼關上下制定的戰略大體已定,此時從李建成往下,都還有些慶幸,他們做好了準備,因為王世充起兵時號稱五十萬眾,而實際上,五十萬人肯定沒有那么多,可二三十萬卻還是有的。
只前鋒便有五萬人,和潼關守軍的兵力都差不多了。
此時,蕭銑已在南陽等處聚集了不少兵馬,黃河北岸的晉地更不得了,從六月初便開始大量興建營寨,當唐軍全部龜縮回潼關,他們便在風陵渡口處建起了浮橋。
風陵渡是黃河之上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渡口,沒有之一。
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云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這就是后人形容風陵渡口的詩句,很美,卻無法改變他在殘酷的戰爭中所處的地位。
黃河在這里轉了個彎,水流一下減緩了下來,兩岸最狹窄處,也就是風陵渡口所在,也就距離七八百步,還有一段時間的結冰期,是最容易橫渡黃河的地方。
這里和上黨,長平可不一樣,連通南北,橫接秦晉,在正經的兵家必爭之所在。
別說李破在北岸要設下營寨駐防,李唐在風陵渡也一直駐有守軍,只是王世充大舉西來,風陵渡一時間對李破敞開了懷抱。
機會不太好,卻很難得,于是兩條浮橋也就慢慢出現在了黃河水面之上,晃晃當當的看著有點不牢靠,于是李破命人加緊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