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龍武水師
三日后,東印度公司租借給大明的第一艘三桅大船抵達天津衛大沽港,隨同抵達的還有四艘小艦和四百名東印度公司的水手,照大明和東印度公司的約定,這些人將為大明所雇傭,暫時成為大明水師的一員,大明給予他們在東印度高一倍的薪資待遇,尤其是幾個大副和舵手,大明更是給予重金,就像當年登萊巡撫孫元化在登州高薪聘請葡萄牙教官操練大明炮兵一樣,大明這一次同樣是高薪聘請,希望大明水兵能盡快學會操作三桅大船之術。
原毓宗原本是天津兵備道,馮元飏調走之后,他加右僉都御史,成為天津巡撫。
當那掛滿白帆的三桅大木船在視線里出現時,眾人都微微驚嘆。
消息傳到京師,朱慈烺立刻趕往宮中,向父皇請命,說紅毛人的三桅戰艦每年耗費朝廷三十萬兩銀子,雖然朝臣和天津巡撫在奏疏里有描寫,但他還是想要去現場觀摩一下。
崇禎帝正在批閱奏章,沒有多想,點頭:“去吧。記著,快去快回,一切從簡,不可浪費民力。”
“兒臣知曉。”
望著太子的身影,王承恩眼角和嘴角都是含笑,太子的英武令他感佩,振作的國事令皇爺少了一些憂慮,也讓他這個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多了一些欣慰,不過皇爺心里揣著九州四方,卻好似沒有看出太子殿下的心思啊。
身為內廷司禮監的首席秉筆太監,王承恩清楚的知道,這樣的事情一旦交到內閣,沒有十天半個月,沒有一番折沖,是不會有結果的,而以太子的急脾氣,怕是等不得,這一次太子到天津,恐怕不只是為了觀摩紅毛人的戰艦……
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繼位,遷都于北京,而緊鄰北京的天津變的格外重要起來,因為朱棣曾經在這里渡河,偷襲滄州,并取得勝利,遂改名為天津,取“天子渡河之地”的意思,“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筑城設衛,其后便稱為“天津衛”了。
明初期時,天津衛的士兵素質尚有保證,但到了明末,基本都已經變成了農民,根本沒有戰力,對于天津的情況,朝廷一直都有了解。天啟元年,朝廷在天津重新設立巡撫,試圖振作天津的兵勢,以為京師的拱衛,但成效甚微。
對于天津和天津港,朱慈烺一直都想要親臨,因為就他逆轉歷史的大計來說,天津的地位舉足輕重,但苦于沒有機會,這一次東印度公司的大船到岸,正是一個好時間,從皇宮出來,朱慈烺去往京營,召集幕僚,安排了各項操練事務,然后就在武襄左衛的護衛下,急急出了京師,往天津而去。
雖然崇禎帝和朝臣們對往河間府等地撥發修城錢糧有所遲疑,但對京畿地區的防御,卻是很重視的,朝議之后,不到十天之后,修建的基礎錢糧就發了下去,兵部工部一起督促,京畿各城召集民夫,即刻開工。
通州知州、兵備道,城中四衛的指揮使,副將姜名武,無人敢怠慢,各領一門,全力投入筑城的工作中,太子的馬隊到通州城下時,遠遠就看見塵土飛揚,城上城下,工匠和民夫擔土挑石,不但加高城墻,而且在東門之外又新修了一座甕城,使通州防御更堅。
沿著運河走,從通州之后就是香河,這一夜,朱慈烺就宿營在距離香河不遠的寶慶寺。
朱慈烺笑著稱贊,并說他會安排,絕對讓“神父”們有所施展,湯若望卻說一切的榮耀都歸于主。朱慈烺知道湯若望意有所指,想讓自己皈依,但表面卻假裝不知,只談論棱堡的修建。
在朱慈烺的謀劃里,香河比通州更重要,因為通州一向重兵防守,建虜未必會攻通州,但卻一定會打香河,因此香河的防務就更加重要。
快到天津時,朱慈烺拋開雜念,開始全力思索水軍的建設之策。
因此從一開始,朱慈烺就把重點放在了天津水軍的統軍將領以及新兵的招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