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驚艷表現
以守代攻。
陶知命補充的這個意見,有點矯正討論方向的意思,一針見血。
四個面試官里,其中一個人不露痕跡地看了看他。
果然,有人略微思考之后就忽然說道:“持續性的活動,具有更長期的作用。贊助社團的活動,可以指定為一種方式。由社團定期在校內舉辦講座式的活動,請任職到住友的前輩回校進行分享。進入住友之后體面的地位和收入、所參與的重要案例、豐富多彩的住友生活,漸漸形成一個‘選擇住友,選擇了更寬闊的未來、更有想象力的人生’這樣的印象……”
他似乎說得興起停不下來了,但山根橫久馬上就說道:“出于時間的關系,來自筑波的這位同學發言還不多,請他談談想法吧。”
算是變相阻止了這個人的侃侃而談,也給了其他人一個展示的機會。
群面就在這種氣氛中進行著。
所有人都想展示自己、和他人競爭,又要表現得是作為一個團隊在開會討論問題的“協作”氣氛。
陶知命有些意外,沒有出現自己想象中爭執不休的局面。
這可是80年代,霓虹最優秀的一批大學出來的學生們,居然不約而同地有了這種意識。
也許是因為文化基因中相對“客氣”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與沖田京子不同,對面試中的一些忌諱知道得更多。
陶知命雖然角色是最后的總結陳述者,卻不代表不能在自由討論中發表意見。
他往往并不長篇大論,卻總是用一兩句話,就再次點撥其他人,把方案往更詳盡、更創新的方向推進。
隱隱之中,他已經比那個領導者更具備“引導討論框架”的實力了。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這一點,山根橫久看向他的眼神不免更加復雜,而其他人和面試官更是加深了對陶知命自我介紹時形成的印象:這個家伙,視野廣闊、目標清晰!
在20分鐘的自由討論之后,輪到陶知命做最后匯報陳述了。
陶知命站了起來,沒有看任何記錄,鎮定地說道:“在20分鐘的討論里,我們首先明確的結論是:目標并不是該所學校的學生,而是借由這個事件,盡可能地制造宣傳效果。任務是通過合作體現住友的實力、誠意及潛力,向一流大學的學生傳遞‘住友是個好選擇’的印象。在討論中……”
他很明確地點到了另外七個人的名字和他們提出來的有價值的發言,最后明確說道:“所以,我們建議,合作采用組織比賽的這種形式,由多個大學的社團組織隊伍參賽,將主要的資金用于賽事舉辦和獎勵上,調動大學社團的榮譽感和積極性,由他們完成在大學內部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