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陛下你是為了整個天下(二合一)
朱由校認為,自己不能在想一個部門做事時又要限制他做事。
監督只能是監督一個人的清廉與否、失職與否,而不是監督一個部門做的每一件事能不能執行。
因為后者的監督,已經不算是監督,而是相當于在管這個部門,在審核這個部門。
這也是明朝歷史上六科廊言官權力極大的原因,各部要做什么事,六科可以審核駁回。
朱由校深知中央政體職權明確的重要性。
他記得歷史上張居正改革進行的第一項改革之所以是考成法,就是為了通過考成法,明確各部門職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六科的權力管住,不讓六科給六部搗亂。
因為六科在大明朝政體系中真的就是攪屎棍,各部要做什么事都會受到六科的掣肘。
也因此坑了大明國運很多次。
歷史上,就連在崇禎時期,李自成兵臨北京前夕,崇禎議南遷時,就因為六科言官光時亨反對,而終止了遷都之議。
當然,崇禎未能遷都成功有各種因素。
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做事但權力卻很大,即非六部堂官,但對六部政務有最終決定權的六科,在里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朱由校看來,事實上,大明各部的權力需要的不是被監督。
因為已經有負責監督各部官員的都察院、還有專屬皇帝的東廠這些。
而各部真正需要的是調停。
因為很多大政是涉及多個部門一起合作的,這就需要各部有專門的機構進行調停合作,而利于政令執行。
現在朱由校就讓各科承擔了這個功能,不再當攪屎棍,只當調和劑。
所以,各科言官已經不再算是言官,而是調停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