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一份令人心驚的奏疏
弘治皇帝下意識的看了朱厚照一眼,接著又極震撼地繼續看下去。
這是他所收到的,第一份如此詳盡的奏疏,各地的州縣,但凡是牽涉到賑濟災民的,無論這個人是能吏還是是個庸官,他們的奏疏,多是大抵的說明一下情況,而太子的這份上奏,可謂是恒古未有。
雖然看上去,似是很粗鄙,可里頭每一戶的調查都十分直觀,甚至在這個李六之下,還有專門的備注,說明了李六四兄弟,有有三個兄弟沒有娶妻的情況,還有李六的父親,是因為惹了官司,蒙冤氣死,因而李六四兄弟對官府多有怨言,最后是朱厚照歪歪扭扭的筆跡,認為李六父親的案子應發還密云縣重審,固然劉老爹已死,可是非曲直還需重新厘清,既還死去的人一個清白,也給活人們一個交代。
李家四兄弟踏實肯干,在得知朱厚照愿意發文重審之后,極為感激。而在這下頭,還有方繼藩的筆跡,方繼藩認為,關外乃苦寒之地,出關開墾,雖可獎勵其土地,可單憑如此,關內漢民千百年來對關外的恐懼,依舊還未消散,第一批移居的漢民,必須在予以恩惠的情況之下,還需讓他們對朝廷心懷感激之情,太子殿下重審此案極為重要,李家四兄弟除一人手殘之外,其余三人都是孔武有力之輩,到時遷徙出關,將來隨時可將其征辟為民兵,以備不測。
看了這些,弘治皇帝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奏疏,真是越看越是心驚。
每一戶人家都是細致到了極點。
乃至于弘治皇帝只需大抵瀏覽,便立即對這戶人家有了大致的印象,知曉了他們成為流民的原因,知道了他們的家庭近況,大致知道他們心里在想什么,甚至……下頭在朱厚照和方繼藩的小注里,還大抵為他們的未來,做了各種的鋪排。
第三戶,是個叫程武的人,家里人都餓死了,孑身一人,年輕時曾跟著師傅打鐵,此后因為災荒,顛沛流離!這個人性子粗暴,沒有牽掛,可能將留在西山,作為鐵匠,修補農具。
還有……
這一樁樁,一件件看下去,弘治皇帝翻了一頁又一頁,竟是懵了。
這就是他們賑濟災民的成果?
要完成這些,需要耗費多少精力啊。
兩三百戶人家,上千人,想要完成這些,就必須做到對每一戶人都有極深的了解,這……又是怎么做到的?
他一頁頁的翻下去,后面的情況,大抵差不多。
可通過這份奏疏,弘治皇帝……方才意識到……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民情。
里頭的每一個戶人家,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過去,有各自的技藝,也都有缺點,而再根據這些,對他們的未來予以安排。
這絕不是簡單的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