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刮目相看
這其中,實在有太多太多變數了。
想到這些,弘治皇帝不禁有些害怕了,雙眸淺淺一瞇,環視著眾人一圈,問道。
“諸卿,怎么看待?”
牟斌在一旁,羞愧的說不出話來。
堂堂錦衣衛,捉拿欽犯,還不如順天府,現在還能說啥?
弘治皇帝見身旁的牟斌緘默不語,不由一臉期待的看向方繼藩。
方繼藩徐徐道:“陛下,此次捉拿欽犯,除了刑吏和新城兵馬司用命之外,這百姓,也給與了不少的幫助,若是沒有他們為之通風報信,隨時刺探周遭的異常,要捉拿這些教匪,不啻是大海撈針。”
方繼藩頓了一頓,又道:“似白蓮教這等道門,層出不窮,想要解決,根本之途,兒臣以為,重在教化。自然,此教化非彼教化,以往朝廷教化百姓,只講仁義道德,可百姓們又有幾人聽得懂呢?在兒臣看來,讀書可以明理,所謂教化,不是靠幾篇仁義道德的文章,宣示于眾,便可做成的事,也并非是考了幾個秀才,府縣中有幾個生員,其根本之途,在于讓更多人入學讀書,讀書可明志,可明理,自然也就不太容易被人蠱惑了。”
弘治皇帝聽言,若有所思起來,隨即便又點了點頭:“你繼續說下去。”
方繼藩道:“以往的讀書人,只能去科舉,因而對于庶民而言,這科舉的途徑,實在的過于狹窄,三年之中,朝廷能錄取多少進士,又有多少舉人,亦或有多少的秀才呢?這樣的人,都是鳳毛麟角,百姓們又是貧困,自然不敢讓子弟們讀書。”
“因而,要推廣這等教化,首先要做到的,兒臣以為有三,其一:需大力的興辦公學,盡力的減少讀書的資費;其二:使百姓們較為富實,能夠吃飽穿暖,可以勉強供養子弟讀書;這其三,才是最重要,是要讓人真真切切的看到讀書的好處,若只是仁義道德的教化,卻不告訴人們,讀書能獲得什么,兒臣認為這是不妥當的,在新城,人們就養成了讀書的風氣,倒不是因為讀了書,就可參與科舉,可以做秀才,可以做舉人,如此,光耀門楣;而是在于,新城有太多的崗位,需要有人舞文弄墨,而讀了書出來的人,不但工作較為清閑,薪俸也是不菲,因而,人人都愿意讓自己的子弟,成為那樣的人。”
“陛下,大明的百姓,是最實在的,他們從不敢有太高的奢望,也不曾好高騖遠,對他們而言,金榜題名之事,遠在天邊,那遠在天邊的事,與他們何干?只有近在眼前,實實在在的好處,方可使他們下定決心。自太子殿下掌順天府之后,一直將教化當作是頭等大事,在京師里,設置了一百多個蒙學,三十多個職學,還將這府學和縣學,改變了職能,用來招募想要學大學問的讀書人,甚至將西山書院引入舊城和新城,開辦聯合學堂,而今,京中入學的兒童,少年,青年,已有十三萬人。”
二十三萬人……
這個……倒是弘治皇帝不曾關注到的。
可如今聽來,這個數目,實在是嚇人。
這幾乎適齡之人,有近四成,都入學了。
這需要很大一筆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