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4章覲見(三)
李破一時興起,又做起了文抄公,抄完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暗道了一聲罪過,嘴上則又笑道:“大唐的好東西可多,朕希望卿能在這里得盡好處,返程之時能覺得不枉此行,那就最好。
若是覺得大唐還不如新羅,便與朕說,那朕也許就得到新羅瞧瞧,看卿那里到底有何過人之處了。”
金德曼笑了起來,眼睛都笑得不見了,“陛下這么說的話,臣都不知該說大唐好還是不好了,臣自是極愿在新羅迎接陛下車駕到來的。”
融洽的談話總是少不了歡聲笑語,起居郎記錄在案的話,那就是皇帝待新羅王甚厚,新羅王應對從容,秉性恭順,君臣盡歡。
金德曼則真切的領略了一下皇帝陛下的詩才,在心里給皇帝點了幾十上百個贊。
當然了,因為近幾年新羅和大唐打的火熱,皇帝以及中原的一些詩詞古句,甚或是文章一股腦的傳入了新羅。
新羅的貴族們爭相拜讀,也就是半島上戰爭的氛圍越來越濃,不然的話新羅學習大唐文化的風尚會更為熱烈。
再有因為和唐軍打交道的事務越來越多,漢話的普及在新羅已生端倪,當然這對于新羅的貴族們來說并無多少為難之處。
他們的文字和語言中,本就夾雜著一些中原的字體和古音,很大一部分書籍也是漢文書寫,只不過他們自己發明了一些讀音罷了,聽上去其實很像中原的地方方言。
說起這個來,實際上新羅受到了遼東的一些部族,比如扶余人,室韋人,鮮卑人,加上中原傳過來的文化的影響。
只要稍微深入研究一下就能發現,他們的文明是碎片化的,到處都能看得見別人的影子,反而是自己的東西不成體系,也就無法長久的延續下去。
…………
大唐皇帝陛下的詩詞就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傳入新羅,像金德曼就拜讀過青玉案,潼關懷古,那首最早流傳出去的從軍行,更是新羅花郎徒們的最愛。
有了這些鋪墊,女王殿下很能品味中原詩詞之美……
至于新羅自己的詩詞,那簡直……只能用一言難盡來形容。
新羅人的詩詞現在發展的有些畸形,一大部分都是佛語,這和佛教傳入半島之后的盛況有關,顯然這是受到這是受到了高句麗和百濟的影響。
另外一部分則是情詩,男男女女,癡癡怨怨,寫點小詩傳遞情誼或是獨自遣懷那種,上不得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