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高長壽
自蔣興死后,又經廬州一事,李瑕隱隱成了這支隊伍中的二號人物。
李瑕雖是死囚牢里撈出來的,這反而代表著他更受控;其父李墉李守垣曾經任過余杭縣主薄,勉強算是官宦之家,身世清白;至于其人能力,只看這一路而來的表現,竟有點文武雙全的意思。
畢竟聶仲由也不怎么了解官宦子弟。
之后再加上高長壽一行五人,以及李瑕提議帶上的一名張家護衛俘虜,如今一共是二十八人。
至于聶仲由這個真正的頭領,他反倒不怎么重視。
高長壽此番北上刺殺兀良合臺失敗,損失了不少人手,僅余五人逃到宋境,遇難之際恰逢聶仲由因差遣路過,彼此匯合,聶仲由想的是“我救了你、問些情報、順便帶你到北邊看看有沒有機會”,但高長壽認為的卻是“宋廷派你來配合我行事……”
這個分歧在一開始并沒有顯現出來。
“小國遺民,多謝都虞候相救。”
高長壽擺手道:“當不得如此稱呼,鄙人字‘慕儒’,往后以字相稱即可,到了北面也安全些。”
高家號稱“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多的是王公侯爵。高長壽在父親戰死之后便自行襲封了岳侯爵位,領殘部抗蒙,之后被蒙軍打得找不著北,這才轉而與宋軍合作,不敢再擺身份。
李瑕既無字號,便讓高長壽直呼自己姓名,他也不客氣,言談間的態度仿佛是多年老友。
于他而言,一個禁軍都虞候沒有拉攏的必要,但一個淪為死囚的年輕才俊完全值得結交。
因此,啟程北上時,高長壽就把馬匹讓給別人,自己與李瑕并肩而行,侃侃而談。
“你們為什么要冒死去救高瓊?”
李瑕又問高長壽北上的具體經過,高長壽對此也知無不答。
張家每年會派人去哈拉和林城運送禮物,我混入張家之后,本想要隨隊伍北上營救堂兄,沒想到在河北遇到了兀良合臺,他正好從哈拉和林去往西南鎮守……”
高長壽反問道:“竟連你也不知道蒙古的國都嗎?”
高長壽不同,他是貴族出身,比聶仲由要淵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