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宣大總兵
隨著新帝的沉默,乾清宮暖閣內(nèi)的眾人越發(fā)心情沉重。即使是出身卑微的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也不敢輕舉妄動,只有御馬監(jiān)提督太監(jiān)曹化淳不安地瞥了一眼神色晦暗的新帝。
宣府和大同作為京城的屏障,肩負守護重任,但可用的士兵竟只有幾千人?
要知道,宣大兩地的兵籍號稱十六萬,就算按衛(wèi)所只剩一成的慣例,也應有兩萬士兵。更何況大同被譽為“九邊重鎮(zhèn)之首”,除了遼鎮(zhèn),它的軍餉發(fā)放最為豐厚。
然而楊肇基竟說宣大兩地僅剩數(shù)千戰(zhàn)斗士兵,那么其余的士兵都去哪兒了?
要知道,宣府和大同的士兵比腐朽的京營重要得多,他們是戍守邊疆,保護京城的邊防軍。
自從隆慶和議后,蒙古部族才老實許多,少有侵犯邊境之事。
如果蒙古部族來犯,僅靠這些人如何守護京城,帝的安全又該如何保障?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那些失蹤的士兵去哪兒了,虛報軍費的文臣武將膽子有多大?
這些被挪用的士兵,是成了文臣武將的私人部隊,還是他們斂財?shù)墓ぞ撸?br/>
楊肇基這幾句話,無疑在大明的天空劃開了一道裂痕。
"愛卿無需驚慌,這不是你的過錯。"
"朕想知道,其他的士兵何在?"
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內(nèi)心的憤怒,案后的朱由檢面色陰沉地詢問面前的將領。
雖然這段時間一直在整頓的京營同樣存在嚴重的“占役”問題,但士兵名冊上的人數(shù)已被京城的貴族“削減”,軍餉被貪墨,充實了私囊。
然而,大同、宣府這樣的九邊重鎮(zhèn)一直是軍中將領的“私人領地”。若將領們只是貪污軍餉還好,萬一他們“擁兵自重”呢?
想到這里,朱由檢的眼眸不自覺地瞇起,寒光閃爍。
"回陛下…"楊肇基再次低頭,話語間帶著一絲顫抖:“邊疆軍鎮(zhèn)長期欠發(fā)軍餉,屯田制度早已荒廢,歷代將領苦心經(jīng)營的軍隊…”
嘶。
楊肇基的話還未說完,御馬監(jiān)的督管已不由自主地倒抽一口冷氣。這個楊肇基,真是膽大包天,似乎要揭開大明的天幕。
新帝登基之初,便挫敗了朝中一些官員“正氣充盈朝廷”的企圖,得罪了眾多士人;接著整頓京師軍隊,又惹怒了京城的貴族。前兩天,又秘密派遣東廠督管魏忠賢去大同,似乎準備對皇族下手。現(xiàn)在若再動軍隊將領,這風雨飄搖的大明,豈不是瞬間就要垮塌?
曹化淳的臉色變得猶豫不定,他已經(jīng)準備好,即使冒著觸怒新帝的風險,也要勸說他不要“沖動行事”。
"嗯…",沉思片刻,臉色蒼白的新帝終于有了回應,長嘆一聲后,向緊張不安的楊肇基揮手:“愛卿請起。”
此言一出,暖閣中的緊張氣氛立刻緩解,司禮監(jiān)的筆帖式和御馬監(jiān)督管交換了一個眼神,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松了一口氣。
"愛卿威震邊疆,本當讓你休息一陣,然而當前國事艱難,還望你能不畏辛勞,重返宣大。"
朱由檢平復情緒后,臉上流露出一絲愧疚,看著略顯驚訝的楊肇基,微微點頭示意。根據(jù)“后世”的記載,這位一生“忠勇”的武將在多年的軍旅生涯和竭盡全力的軍營改革后,耗盡了心力,年僅五十一歲便英年早逝。
從長遠看,楊肇基此刻最需要的是在京都修養(yǎng),但當前局勢緊迫,他也只能讓他再次“出山”,坐鎮(zhèn)宣大。
"微臣,惶恐!"
"愿為陛下赴湯蹈火!"
意識到情況的楊肇基再次跪地,膝蓋下的青磚似乎都在微微震動。原本以為坦白后,即使不被“打入牢獄”,也會被“革職為民”,沒想到新帝非但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反而寬慰他,并委以重任。
宣大總督的職位目前空缺,宣大總兵名義上掌管兩鎮(zhèn)兵馬大權。不同于陜西延綏,宣府和大同是京都的門戶,新帝竟將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給他,這是何等的信任與榮耀。
一時間,楊肇基心中波瀾壯闊。
"宣大問題積重難返,愛卿不必急于求成,慢慢來即可。"
輕輕揮手讓激動的楊肇基坐下,案后的皇帝似乎仍有些不放心,對他叮囑道。
如今形勢迥異,他早已指示馬政監(jiān)督和錦衣衛(wèi)首領徹底調(diào)查宣大"勾結敵軍"之事,風聲難免泄露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