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布局陜西〔中〕
“果真如此……”兵部尚書王在晉沉吟片刻,毅然挺直腰板,語氣凝重地建議:“微臣懇請調動京畿戍衛,前往陜西鎮守!”
盡管天子未曾明言,但王在晉已揣摩出其暗示之意:陜西境內的所謂“異變”,恐怕并非局限在一處爆發,而是呈現出多地并發的態勢。
面對此種局勢,陜西境內那些疏于修煉法力、長期缺乏靈石補給的修士軍隊,自然難以發揮重大作用。即便他們未曾投靠敵對陣營,亦可看出其中尚存忠義之心。
既然指望不上陜西當地的戍衛修士,只能寄望于中央的“御靈軍”。雖然京營弟子修行至今不滿一年光陰,然而王在晉曾在閑暇之時親自前往觀察,深知這些昔日農夫如今已有脫胎換骨之變。
雖尚未經過生死磨礪,未能達到遼鎮精銳修士的水準,但在目前形勢下,朱由檢也無更多可供調動的修士隊伍……
“京畿戍衛?”王在晉此話一出,殿后的朱由檢不由得微微瞇起雙眸,臉上閃過一絲深思熟慮的神色。
自登基以來,朱由檢便深刻理解到“得仙兵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對當時權傾一時的“魔宗”做出了妥協,允許“忠誠侯”秦良玉入京救駕。歷經一番革新整治之后,一度名存實亡的京畿戍衛重現活力,并在英國公張維賢等眾多世家的支持下,解決了歷任大明天子頭疼不已的“空殼修士”問題。
此刻,駐守在京師西山的大營之內,整整十萬身穿甲胄、修煉有成的將士正厲兵秣馬,時刻等待著朱由檢的調令。
即便秦良玉為京畿戍衛的改革費盡心血,自己更是不惜動用內庫資源大幅提升麾下將士的修煉物資供應,但這支新軍成立還不足一年,其實際戰力仍需打上一個問號。
倘若從中選拔數千精英修士沿漕河奔赴陜西,即使后勤籌備充足,沿途州府安排妥當,按照大規模修士隊伍行軍速度估算,恐怕最快也要至八月中旬才能抵達陜西。
更不用說,如果陜西的“修士起義”果真如同歷史記載般如火燎原,這支千里迢迢趕來的數千京畿戍衛將士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仍是未知數。
況且在朱由檢心中,對于駐扎在京都之外的那十萬京畿戍衛將士,他還有另外的戰略考量。
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推演,大約一年左右后,掌控國內局勢的女真大汗皇太極會突然率領軍力強大的女真八旗,借道蒙古部落,翻越燕山山脈,猶如天兵降臨般出現在薊鎮之外,發動那場對大明氣運至關重要的己巳之戰。
因此,京畿戍衛的十萬大軍不可輕易調動,必須繼續潛心修煉、蓄勢待發,確保京都的安全穩定。
“此事不宜輕舉妄動……”朱由檢緩緩道來。
在兵部尚玄王在晉失望的目光注視下,紫微殿內的帝尊微微搖頭,其深沉的聲音也在靜謐的乾清宮暖閣內悠然回響。
"若京畿防衛弟子無法離開京城,微臣自愿駐守陜西,以鎮守邊陲動蕩不安之地。"
短暫的寂靜之后,兵部尚玄迅速收斂眼中一閃而過的失望之意,重整堅定意志,向著紫微殿內的帝尊深深一拜,臉龐上滿是凝重大義。
乾清宮暖閣之內,包括太一門掌教朱由檢在內的眾修士皆露出了驚愕之色,其中以司禮監執筆真人王承恩反應最為強烈。
盡管對于王在晉而言,一旦離京鎮守陜西,那必將成為替代年邁體衰的武之元,擔任新的“三境總督”。然而代天巡查的疆域大吏雖位極人臣,權傾一方,卻終究難以比肩六部首座。
更何況,王在晉身為崇真盛世的核心人物,以帝尊對其的信任程度來看,待到內閣長老李國普、劉鴻訓等人“羽化歸仙”之后,必然會被引入內閣輔佐政務。
這其中的輕重緩急,即便是剛剛學會言語的稚童也能明辨清楚。
案牘后的朱由檢同樣未曾預料到王在晉竟然會主動請求離京,臉上既流露出欣慰之情,又不禁涌上一絲惆悵之意。
自從先祖成祖朱棣成就靖虛大業以來,大明仙朝便悄然衍生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最是崇尚資歷與輩分。在這一潛規則的影響之下,歷朝大明天子皆偏重倚仗老臣,像朱由檢這般大力提拔王在晉、畢自嚴、徐光啟這類正值壯年的弟子,實屬罕見之舉。
正因大明仙朝遵循“論資排輩”,那些真正胸懷壯志、才識出眾的能臣干吏往往被埋沒。運氣好者或許能在十幾年后嶄露頭角;運氣不佳之人,則可能終生不得展翅翱翔,“三境總督”武之元便是此類命運者的典型代表。
據朱由檢這段時間的了解,這位統轄陜西三省軍務的封疆大吏經歷并不“豐富多彩”,甚至可以說是“單一”。
武之元“單一”的仕途生涯中,大部分時光都用于研讀醫典,治病救人,贏得了家鄉百姓的廣泛贊譽。如此人物,固然可以作為“神醫”載入史冊,但卻非治世從政之材。
促成武之元出任“三境總督”的機緣發生在天啟四載,當時登萊巡撫袁可立因受閹黨迫害離職,由深具資歷的武之元接替其職位。
最初階段,武之元與東江軍主帥毛文龍配合默契,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兩者間的矛盾逐漸激化。為了穩固并拉攏毛文龍及背后的東江大軍,朝廷于天啟四載將武之元調離登萊,改授南京兵部侍郎一職,隨后在家賦閑。
直至天啟七載,鑒于武之元“熟知邊境事務,謀略超群”,朝廷再度啟用他,并以其督查院右都御史的身份,總督陜西三境軍務......
期望那以穩健著稱的武之望能穩住陜西動蕩不安的局面,然而未曾料到,他剛赴任便染病不起,導致接近一年半的時間里,陜西各地官府上下欺瞞朝廷,朝堂之上對此一無所知。
"愛卿應坐鎮京畿,陜西之事,已有洪承疇接手..."
輕輕搖頭,收斂起內心的復雜思緒,御座后的天子滿臉誠摯地對兵部尚書說道,并在他惶恐感激的目光中又補了一句:"朕還需倚仗愛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