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勝利的消息(下)
“稟陛下,陜西監察陳奇瑜智勇雙全,指揮若定,適合作為延綏邊境守護者?!?br/>
許久,副相劉鴻訓慢慢站起,沉著堅定的聲音在暖閣中回蕩。
陳奇瑜早年因地方政績顯著,被召回京城,加入監察院任職,與陜西的官僚并無瓜葛...
盡管這次平息陜西異動,大多數榮耀歸功于陜西巡撫洪承疇、白杖軍統帥黃得功以及馬祥麟等人的深謀遠慮,然而若非陳奇瑜坐鎮長安,調度糧草以穩民心,恐怕陜西各地的動蕩會更為加劇,更別提他的親兵“標營”竟捕獲了數個關鍵的“異界邪靈”。
因此,從京城來的陳奇瑜無疑是延綏巡撫的最佳人選。
聞言,東閣大學士孫承宗的雙瞳閃爍了一下,隨即輕輕點頭,表示贊同。
有了這兩位重臣的支持,暖閣內的其他朝臣自然無異議,畢竟陳奇瑜的功勛是實實在在的。
"批準了。"
片刻后,朱由檢冷峻的聲音在暖閣內回響,他的眼中掠過一絲難以察覺的贊許。
朝廷無“黨爭”之患,若是擱在幾年前,這些各有心思的大臣們可能會為爭奪這個“邊境守護者”的位置爭論不休。
畢竟,陳奇瑜既非備受推崇的“東林賢者”,也不是權傾一時的“影子勢力”門生,根基如此淺薄的人,怎么可能擔當此重任。
賞罰分明,這才是治理國家的正道。
雖然他之前對陳奇瑜知之甚少,僅因朝廷大臣舉薦,且略有耳聞,才派他前往陜西,代表天子巡視疆域。
但根據最近的舉動,陳奇瑜在“民生”方面的貢獻,遠超前任陜西巡撫胡廷宴和延綏巡撫岳和聲。
這才是他需要的“能臣猛將”,真正的明朝肱骨之臣。
"三邊總督武之望的奏章昨日午時已抵達京城,他聲稱年邁體弱,精力不足,請求歸鄉養老,各位大臣有何見解..."
嘩!
朱由檢的話語雖冷,卻在群臣耳中猶如驚雷。
弘治十年,因西北戰事緊張,蒙古異族日益囂張,大明朝廷設立了三邊總督一職,統領陜西三地軍事,理論上可以管轄整個陜西之地。
同樣,由于“三邊總督”權勢過大,這個職位并不常設,只有當西北戰事緊迫時,才會臨時委任一位能人干將,代理“三邊總督”職責。
盡管隨著時光流逝,如今草原上的蒙古異族,特別是河套平原上的游牧部族不再如當年強盛,對明朝邊境的威脅漸減,但“陜西民亂”剛剛平息,無人知曉未來是否會演變出新的格局。
武之望在任上或許顯得“碌碌無為”,任由陜西民亂持續了一年,但總體而言,勉強可稱得上“合格”,也在軍中逐漸建立了威信。
尤其是他在危急時刻的果斷決策,派遣賦閑的尤世祿和虎大威前往延安府平亂,成功擒殺禍亂延安府的叛軍首領王嘉胤及其親信。
這樣的顯赫戰功,足以彌補他先前的些許不足。
在這決定命運的瞬間,武之望卻萌生了"退隱江湖"的念頭,這在變幻莫測的魔法陜西境內,或許蘊含著未知的轉機呢。
"陛下..."
雙方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滿腹經綸的內閣首輔李國普起身,預備回應,可還未開口,朱由檢那堅定的嗓音已在乾清宮的暖閣里轟然回蕩:"朝廷中誰能接替武之望的位置!"
毋庸置疑!
盡管大明的天子依然保持著淡漠的神色,聲音中聽不出喜怒,但那些在場的大臣們已敏銳察覺到了天子話里的弦外之音。
天子對武之望坐享高位而不作為頗為不滿,顯然已決定不再讓他留在邊疆總督的席位上,此刻討論他“落葉歸根”,恐怕也是看在他麾下的魔法營地成功擒獲叛軍首領王嘉胤的份上。
若非如此,天子的反應恐怕會更加嚴厲。
"陛下!"
正當暖閣中的群臣面面相覷之際,一道堅決的聲音猛然響起。
順著聲源望去,只見暖閣一隅,一位看上去五十多歲,神情嚴峻的文官緩緩站起,面對周圍人驚訝不定的目光,他慢慢拱手道:"微臣左都御史楊鶴,自愿離京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