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忍耐
"他們都離開了嗎?"
聽到耳邊傳來腳步聲,假裝打盹的朱由檢慢慢睜開眼睛,看著面前微微鞠躬的司禮監秉筆問道。
"稟陛下,各位大臣都已經離宮了。"
司禮監秉筆王承恩見朱由檢的目光掃來,顧不得擦去臉上的汗水,連忙走到朱由檢面前,恭敬地回答。自從朱由檢登基以來,為了表達對朝廷官員的尊重,必須由被譽為"內相"的司禮監秉筆親自迎接和送行。
有時,大明天子朱由檢也會在乾清門外等候。
"嗯..."
朱由檢略作回應,隨即把目光轉向不遠處半開的窗戶。
此刻,夕陽已西沉,幾盞宮燈在微風中忽明忽暗,映照在朱由檢臉上,讓人看不清他的表情。
"陛下..."
猶豫片刻,面對朱由檢狐疑的眼神,王承恩鼓起勇氣緩緩開口:"對于南直隸那邊,真的不管了嗎?"
作為朱由檢最信賴的心腹之一,王承恩深知在收到陜西戰報后,看似平靜無波、平日喜怒不形于色的天子實際上有多么憤怒。
他也未曾料到,那些自稱為"正人君子"的文官竟會為了私利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更沒想到南京城中那些與國家休戚相關的勛貴們竟然會與他們同流合污。
盡管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在整個南直隸,除了南京的勛貴們,還有誰能影響整個漕運系統,通過控制漕糧來癱瘓陜西邊軍呢?
這樣的高超手段,恐怕就連他們的祖先復活也會自愧不如吧...
"整個阿斯蘭德大陸的南部已被他們牢固掌控,自然毫無畏懼…"
聞言,朱由檢的嘴角浮現出一絲諷刺的笑意,同時將一份報告草草地擲于地面。
"魔河沿岸出現邪祟盜匪,致使糧運船只失聯,延誤了皇家糧庫的補給進程。"
"南京衛戍將領魏國公已向南京軍務部呈報,率軍清剿了魔河流域的匪患,糧船不久將押送至埃斯特利亞邊境。"
朱由檢的話語愈發激昂,面龐透出一種狂熱,乾清宮暖閣內的只有他那低沉的聲音在空曠中回響。
乾清宮的侍女和宦官們第一次目睹朱由檢如此怒火中燒,皆顫抖著匍匐在地,不敢發出絲毫聲響。
或許意識到事態嚴重,同樣跪地的御馬監督曹化淳悄然傳遞了一個眼神,揮手示意侍女和宦官們退下。
看到這一幕,侍女和宦官們如釋重負,躬身魚貫而出,轉瞬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剎那間,偌大的乾清宮暖閣只剩下大明帝朱由檢、司禮監執筆者王承恩以及御馬監督曹化淳等寥寥幾人。
大約過了一盞茶的時間,見朱由檢情緒稍顯平復,司禮監執筆者和旁邊的御馬監督交換了個眼神,才謹慎地開口:"陛下息怒,切勿傷了龍體…"
自從先祖朱棣將王座遷往貝京以來,南方的貴族們漸漸萌生了"帝王遙遠如天邊"的野心。
尤其是在"灰石堡之戰"后,盛極一時的五軍都督府名存實亡,軍事權力落入文臣之手,掌控南京大營的貴族地位更加超脫。
正因為如此,南京的貴族們才敢于與朝廷抗衡,甚至暗中支持叛軍領袖王嘉胤。
要知道,這樣的行為無異于叛逆,稍有不慎,便會撼動大明帝國的根基,乃至引來改朝換代的動蕩。
然而,越是這樣,王承恩越是無法理解南方貴族們的思維。
如果只是那些黯然退出帝國政界的"東林君子"在暗中挑起事端,還能理解。
畢竟,這些人自萬歷年代以來便視"黨爭"高于一切,一心只想排擠異己。
為了達成目的,他們不擇手段。
估計這次也是企圖利用"埃斯特利亞民變"的機會給帝制造麻煩,從而達到他們重返貝京輔政的目標。
但那些貴族與國家命運共存,他們的利益與大明皇室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