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以斷臂求生存(上)
隨著一眾身披赤紅法袍的大臣離開皇宮,一道道由紫禁城頒布的法令紛飛而出,使這座原本繁華的帝都變得更加喧鬧。
不知是誰引領了潮流,京城的大街小巷里竟不約而同地響起了慶祝的鼓聲,每一位大明子民的臉上都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喜悅。
在熙熙攘攘的長安街上,時常能看到朝著遼東方向歡呼雀躍的民眾,其中不乏一些自稱“文曲星”降臨的才子。
這些文人不再保持著往日的沉穩,面色漲紅,高聲朗誦著剛剛從政事堂發布的戰報。
日月山河永恒,大明江山永恒!
盡管建州女真仍在遼東虎視眈眈,盡管大片領土仍被女真部落把控,但一年內連續兩次的遼東大勝,實實在在地讓無數大明子民看到了皇家軍隊收復失地的希望。
多年的陰霾,終于在眾多京城人心中淡去了一些。
然而,與長安街的異常喧囂不同,位于京城西邊的成國公府中,氣氛卻格外凝重。府邸深處,人影稀疏,偶爾有仆人婢女經過,也是屏息輕步,生怕打擾到書房中的公爺。
書房內,盡管正值白晝,但門窗緊閉使得室內光線昏暗,只有書桌上兩三根燭火閃爍,勉強照亮了屋內的布置。
書桌后面,正值壯年的成國公朱純臣身體微顫,呼吸急促,一雙眼睛不可思議地盯著手中來自遼東的信函。
真是天大的諷刺啊!
女真的駙馬佟養性率數萬兵馬圍攻錦州,結果一無所獲,甚至連自己的性命都丟在了錦州城外,麾下大軍損失過半。
自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汗國以來,女真人何時承受過如此慘重的損失?
盡管佟養性的軍隊大多是由昔日投降女真的“漢人奴隸”和蒙古流民組成。
按道理,朝廷在遼東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身為世襲爵位,與國家同興衰的自己本該欣喜若狂,但每當回想起過去的行為,成國公朱純臣的心情就變得沉重,如坐針氈。
一年多以前,深居皇宮的天子甫一即位,便迫不及待地對“京營”出手。為了維護自己在京營的利益,以及保護隱藏的“秘密交易”,他默許了撫寧侯朱國弼和恭順侯吳汝胤煽動京營士兵叛亂... ...
原以為這樣的舉動會讓年輕的天子"知難而退",然而朱純臣萬萬沒想到,這位平素低調的天子早已籌謀良策,輕松化解了這場來自"冰邊"的危機,順勢將撫寧侯朱國弼和恭順侯吳汝胤賜死,一舉掌握了京營的軍事大權。
這一風波過后,盡管天子并未直接對付他,朱純臣卻日夜不安,仿佛災難即將降臨。
在此生死攸關之際,孤立無援的天子開始對滿朝"正義之士"——東林君子們下手,企圖憑借新奪得的兵權,徹底解決貫穿天啟時代的"黨爭"問題。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與"東林領袖"錢龍錫一拍即合,指望借助文官的力量為自己構筑一道保護屏障。
可惜好景不長,錢龍錫還沒來得及喘息,就在天子的布局下被迫辭職回鄉,黯然離開了京城。
自此,朱純臣深居簡出,生怕引起天子的注意。暗地里,他悄然尋找新的盟友。
在萬歷初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為了穩固自己在遼東的霸主地位,選擇了"養敵自重",收養建州女真的領袖努爾哈赤為義子,默許他逐步侵蝕其他女真部落。
數十年過去,建州女真已成長為讓大明皇室與臣子談之色變的巨獸,大明只能依賴"寧錦防線"勉強抵擋。
在這條防線之中,"遼東將門"的地位尤為崇高,甚至隱約重現了當年李成梁握兵自重的影子。
因此,朱純臣主動差遣親信前往遼東,與當時的"遼東將門"首領祖大壽接洽。那時的祖大壽也在朝廷中孤立無援,雙方一拍即合。
與祖大壽為代表的"將門世家"結成聯盟后,朱純臣總算安心下來,度過了短暫的平靜時光。
他知道,只要建州女真尚存,朝廷就離不開這些將門世家的支持,而他也可以安然無恙。
然而世事難料,短短數月,原本氣勢洶洶的建州女真竟在錦州城外遭遇慘敗,連統帥佟養性也在錦州喪命。
砰!
朱純臣深深吸了口氣,心中煩躁愈甚,眉宇間的憂慮暴露無遺。他隨手將茶盞擲在地上,碎裂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
早知如此,他又何必一錯再錯?當初像前任"代王"那樣認罪伏法豈不是更好?雖然爵位肯定保不住,但至少能保住性命,總比現在這樣擔驚受怕強。
說到底,他的最大問題不過是接受了些許"賄賂",與宣府和張家口堡的幾家晉商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
從大處講,這是"勾結蠻夷";從小處看,最多算是"識人不明"......
在這個世界,沒有后悔的魔法,自從他與東林森林之王錢龍錫結盟,他就自動站在了天子的對立面。不久前的“陜西異動”事件,即使他未曾直接參與,但東林森林的勢力確實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以天子那不容沙塵的威嚴,他會放過他嗎?
面對這樣的困境,他該繼續堅守,與天子對抗到底,還是立刻前往皇宮,向天子謝罪,尋求寬恕?然而這么做,主動權便拱手讓給了天子,生死盡在他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