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平事后事(上)
深秋十月,遠離京城千里之外的“女真王城”沈陽,仿佛被狂風掃過,無論是傲骨嶙峋的女真八旗戰士,還是唯唯諾諾的漢人隸仆,都噤若寒蟬,惶恐不安。
數日前,一條震撼人心的消息從廣寧城傳至沈陽:大金國權高位重的“漢人統帥”佟養性強攻錦州失敗,麾下大軍損失過半,甚至連他自己也隕落于戰場。
如果說幾個月前的“錦州大勝”尚未在普通女真人心里激起太大波瀾,那么這次慘烈的敗仗,無疑給每個女真子民敲響了警鐘。
自老汗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汗國稱王以來,何時遭受過如此重創,尤其佟養性的身邊還輔佐著被譽為“大金智囊”的范文程。
盡管此次出征的軍隊并未有勇猛的女真勇士,但也不至于遭遇如此災難,畢竟那些膽小如鼠的“明國之犬”一直只敢龜縮在城墻之內,不敢出城迎戰。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沈陽城內悄然流傳起一些“和談”的議論,更有膽大者透露了一個“女真秘聞”,聲稱老汗生前真正屬意的繼承人并非當前的大汗皇太極,而是近期名聲大噪的“十四王子”多爾袞,這番言論引發了一片嘩然。
...
...
"倡言和談者,殺無赦!"
金碧輝煌的汗殿內,女真大汗皇太極的聲音猶如鐵石落地,臉上的皺紋因憤怒而顫抖,絲毫不見疲態。他冰冷的目光掃過殿內的群臣,釋放出令人窒息的威壓。
"是,大汗…."
僵持許久,終于有人無法承受皇太極的氣場,腳步一軟,跪倒在地。
看到有人帶頭,殿內其他竭力抵抗的臣子仿佛找到了依靠,紛紛跪下,各種附和之聲隨之響起……
目睹此景,王座上的雷霆大帝皇太極微微點頭,嘴角掠過一絲難以察覺的微笑,連日緊繃的心弦終于松弛下來。
然而,與笑容滿面的滿洲大帝不同,稍稍落在他身后的貝勒代善和阿敏卻同時露出一絲失望之色。盡管他們從未認真考慮過“和平談判”,卻樂意見到謠言蔓延,甚至暗中推波助瀾。
畢竟,他們意在借此給眼前的皇太極一個警示,雖不至于期望借此顛覆他的王權,但至少要削弱他的威望。
然而看現在大金帝國文臣武將們的反應,似乎只因皇太極的威懾便輕易退縮,這與他們的預期相去甚遠。要知道,佟養性雖為漢人,卻是名副其實的“大金駙馬”,且在帝國中地位深遠,比當年的“李永芳”強大數倍有余。
以他的身份,不明不白地隕落在錦州城外,總該有人為此負責。
想到這里,貝勒代善輕輕一笑,不動聲色地向殿內一位武將遞了個眼色。
皇太極想輕易抹過此事,未免過于天真。
“大帝,”不久,一道沙啞的聲音不合時宜地在大殿中響起,打破了長久的寂靜。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一位約莫四十歲的武將緩緩抬頭,迎著皇太極略帶驚怒的目光,鄭重地行禮道:“施吾理額駙新喪,廣寧城危如累卵,范大人恐怕難以勝任,還請大帝裁決。”
嘩!
言罷,大殿內瞬間竊竊私語,不少文官面露驚異,誰說這些蠻族勇士只會沖動?
這話表面上只是提醒皇太極,廣寧城尚有殘部,實則暗示“漢人督軍”之職已懸空,并質疑范文程無力擔此重任,暗示他需為這次慘敗負責。
聞言,皇太極臉上的陰郁之色明顯加重,心底暗罵范文程不知天高地厚。即便他親自率軍,傾全國之力,在錦州城外仍落敗,范文程憑什么相信僅憑廣寧城中的“漢人隸民”就能攻下錦州?
盡管憤怒不已,皇太極內心卻異常冷靜,不打算擴大事態,更不會遷怒范文程。畢竟,整個大金都知道,范文程是他一手提拔的心腹重臣,這次是奉命前往錦州“勘查”,此刻若不袒護,將來還有誰會效忠于他?
靜默片刻,皇太極的喉結微動,渾厚的聲音在神秘的殿堂內回蕩:“吾族金國的軍政大計,歷來由四大親王共同商議。”
“此次佟養性英勇犧牲,漢人軍團長一職空缺,不知二位親王有何見解?”說完,皇太極的目光越過喧囂,落向身后的代善和阿敏,臉上帶著詢問的神韻。
或許未料到皇太極如此爽快地將問題拋回,坐在汗殿首席的代善和阿敏一時顯得頗為愕然,過了許久才反應過來。
輕咳一聲,兩人交換了個微妙的眼神,軍功卓著的大親王代善才略帶驚訝地開口:“先汗在世時,便有讓漢人治理漢軍的慣例。”
“在我看來,佟養性的職位應當仍由漢人接替。”
無視殿內竊竊私語,大親王繼續自顧自地說:“原廣寧守將石廷柱對我金國忠貞不渝,不如讓他擔當此重任。”
聞言,殿內眾人紛紛流露出預料之中的表情,先是偷偷瞥了眼大汗皇太極,隨即低下頭,心中五味雜陳。
代善作為金國內地位至高無上的親王,在軍隊中擁有極大的影響力,私下里向他效忠的武將不計其數。
盡管石廷柱是漢人,但能被大親王代善親自提名,顯然早已成為他的得力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