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圖卷展開,寶劍出鞘〔上〕
崇禎二年,正月之始。
照常理,新年后的首次大朝會,尤其是在朝廷連戰連勝,未嘗敗績的背景下,氣氛本該輕松,議題也無甚重要。然而,自從兩天前宮中傳出消息,確認今日將舉行"大朝會"后,京城各方勢力都蠢蠢欲動,蓄勢待發,準備在這場盛會中"大展身手"。
此刻正值寅時,黎明尚未完全降臨,紫禁城仍被夜幕包圍,但皇城外已人影綽綽,竊竊私語聲不絕于耳。
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員及有奏事權的御史言官,皆按等級排列成隊,等待宮門開啟,神情各異。
另一邊,近年來影響力逐漸減弱的勛貴們身著盛裝,整齊列隊,引起不少文官點頭贊同,臉上略帶不平。自秦始皇統一六國,特別是漢武帝推崇儒家,歷朝歷代皆"重文輕武",大明王朝也不例外。
然而,在國朝初期,這些"武勇之人"的地位高于文官,直到"土木堡之戰"后,大明精銳軍隊損失慘重,握有兵權的"五軍都督府"逐漸衰落,軍事權力回歸兵部,長期壓抑的文官們終于掌握了夢寐以求的"兵權"。
從此,這些世襲罔替的勛貴淪為了象征性的"守護者"......
在神秘的大陸上,與皇家血脈緊密相連的“王族守護者”們,時常能獲得侍奉皇室的悠閑職務。然而,那些血脈稍顯疏遠的貴族們,只能依賴祖先的榮耀生存。
自從“天子”登基,那些長久以來遭受壓制的“王族榮光世家”似乎看到了復興的曙光。盡管掌控已久的“神圣戍衛軍”被天子收回,但英國公張維賢等貴族頻繁踏入皇宮,朝中漸漸流傳,天子有意讓貴族子弟在軍隊中接受“試煉”。
想到這里,不少監察官的眼底閃過一絲不滿。天子如此倚重武士,過度征伐,哪里還有“無為而治”的跡象?
竊竊私語中,行列末端,身著青色文官袍的吏部給事中阮大鋮顯得格格不入。他臉上毫無波瀾,只緊緊盯著那扇緊閉的宮殿大門,仿佛在等待某個奇跡。
想起不久前安置在府中的“智者張墨”,阮大鋮嘴角不自覺勾起一抹微笑,心中滿是感慨。蟄伏許久,朝中同僚或許已把他當作被天子遺忘的“棄棋”了。
但今天,他要一舉成名,讓所有人知道,他阮大鋮并未被天子拋棄!
...
浩大的隊伍前方,是以首席內閣大臣李國普為首的三位閣臣和各部門首長。與躍躍欲試的監察官不同,這些帝國重臣沉默寡言,目光交匯時流露出的全是憂慮。紅袍加身的戶部尚書畢自嚴則略顯興奮,口中喃喃自語,似乎在計算著什么。
嗡嗡嗡!
半個時辰后,低矮的宮殿穹頂中回蕩起沉悶的鐘聲,等待已久的百官精神一振,停止交談,開始整理起衣冠。
嗡嗡嗡!
又一陣鐘聲,沉重的宮門在數十名侍衛的推動下緩緩開啟。身披鎧甲的衛兵們握緊兵刃和儀仗,在指揮下步伐整齊地步入皇城。
"看來今日依然是京畿戍衛肩負重任...
"
看著遠處威武的士兵,隊伍中有文官低聲說道,聲音中透著一絲懷舊。似乎已經很久沒見到那神秘的“天子親衛”——錦衣衛的身影了。
通常,皇家儀仗應由天子直屬的“錦衣衛”擔任,但從上月起,京師的錦衣衛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這些京畿戍衛。
"安靜!"
不一會兒,一聲渾厚的命令在隊伍兩側響起,那是維持秩序的鴻臚寺官員。不知不覺,天邊已泛起晨光,天色微亮。
"前進!"
...
又是一陣尖銳的號角聲刺破天際,停滯許久的隊伍終于開始移動,在鴻臚寺官員的引導下,文官與武將以“文左魔翼,武右戰鱗”的古老傳統,步入了神秘的翡翠宮門之內。
踏過潮濕的寒晶石板,穿過午夜之門,一片空曠的星辰廣場展現在眾官員眼前,矗立其后的,是象征著帝國權力核心的“星辰寶殿”,其碧玉穹頂鑲嵌著金色繁星,熠熠生輝。
站在星辰橋上,首席巫師李國普悄然駐足,深吸一口氣,側目瞥了一眼身后那些滿腔“熾熱信念”的天語監察者,然后將視線投向遠處的宮殿群峰。
身后,副巫師劉鴻訓與東玄學士孫承宗也默契地停下腳步,交換了一個寓意深遠的眼神,兩人的嘴角勾勒出一絲微妙的笑意。
今日的星辰朝會,必將讓許多人瞠目結舌。
......
大約一盞星茶工夫后,浩浩蕩蕩的文武百官緩緩踏入光彩奪目的星辰殿,他們在鴻臚寺官員的指示下,依照魔法等級順序列隊站好。與以往的“星辰朝會”不同,原本應在外維持秩序的“星鐵將軍”此刻身披鎧甲,靜靜守護在隊伍兩側及星道兩旁,使得不少文官暗暗皺眉,一些“激進”的天語監察者更是面露慍色,暗忖天子越來越無視規則,竟敢如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