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出宮,刺青
只有進士科一甲才能夠名正言順地升遷速度快,地位穩固,擁有成為宰相的可能。
所以北宋就有像章惇這樣,即便是考上了三甲進士及第,但排名比較靠后,又因族侄章衡考中狀元,羞于名次低而憤然拒不受敕再考一次的情況。
進士科的內容依舊是以詩詞歌賦、策論為主,分別為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選六經當中的墨義十條,正常情況下是字數最多的《春秋》和《禮記》。
因此即便你在舉人試當中自己挑選了比較簡單的《孝經》作為考試內容,但到了進士科的時候,依舊要考其它六經,還是要求你把其余六經都背得滾瓜爛熟。
根據南宋學者鄭畊老的統計,當時宋朝版本的七經總字數為八十多萬字,這還只是內容。另有各大儒注釋、解讀、講解,都要背誦,林林總總加起來,考上進士可能至少要背幾百萬字的經義。
這也是為什么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原因。
趙駿既然了解古代科舉史,自然清楚這些,所以他才希望調低經義的占比,提高策論和詩詞歌賦的比例,這個要求在他看來并不過分,畢竟自己的重要程度遠比整個科舉考試都要高。
可對于這些寒窗苦讀幾十年,背了不知道多少經義才考上的進士們來說,就完全不能接受了,因為這涉及到他們的原則問題。
這就是雙方存在差異的地方。
不過他們的分歧最后還是由趙禎給化解,趙禎是皇帝,裁定了今年主考科目是《孝經》,那就不違反原則和規定。
畢竟《孝經》也是必考的七經之一,只是由于字數少,難度低,以前基本不考而已。
晏殊擔心他們沒答應趙駿的要求,趙駿心里有些不滿,所以才想出來解釋解釋,安撫一下他的情緒。
但趙駿也不是個那么多計較的人,既然他們有自己的原則,那就按照他們的原則來辦就是了,現在趙禎能提出兩全其美的辦法,再好不過。
“嗯?!?br/>
晏殊聽到趙駿的話,心里算是放心下來,應下道:“這些你放心,你先背誦經義。我們要教你什么,就讓我們來做準備就是。”
末了他想了想,又道:“經義其實是死的,主要是策論和詩詞,這東西看似是你的強項,但考試內容是規定范圍。不管是行文格式、還是詩詞平仄都有限制,不是你想抄哪首就能過關,抄得再好還是要按照規定?!?br/>
這話也算是默認了趙駿可以在考試里抄策論和詩詞。
畢竟抄未來的策論詩詞,到底算不算抄?這種東西你也很難去定義,所以大家就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