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放或不放
在過去的這整整一個月當中,張昺和謝貴兩個人每隔幾天就會率領手下的人馬來到王府探望“身患重病”的朱棣,而張信則是鮮少前來。
但面對這樣頻繁的探視,朱棣不僅沒有露出破綻,反而憑借著自己日益精進的表演技巧,成功地瞞過了眾人的眼睛。他那逼真的演技愈發(fā)爐火純青,甚至連許多王府中的下人們都快相信這位燕王殿下是真的發(fā)瘋了。
這一天,謝貴剛剛離開不久,朱棣便心急如焚地將道衍找來,滿臉憂慮地問道:“道衍大師啊,眼下本王的那三個兒子都還滯留在京城之中,如果他們無法歸來,恐怕會生出諸多變故啊......”
道衍雙手緩緩地盤弄著手中的佛珠,微微頷首沉思片刻之后,方才開口說道:“殿下,依貧僧之見,何不命王妃修書一封呈給新皇呢?信中不妨言明,年關將至,再者殿下您身染重病,著實想念自己的三個兒子,希望能借此機會見一見他們。”
朱棣聽后不禁苦笑著搖了搖頭,嘆氣道:“難道就沒有更為妥當?shù)霓k法了嗎?允炆他如今根本就沒有放人的打算,甚至在向本王下手之前,恐怕都不會讓我的孩子們回到北平了......”
然而,道衍對此卻持有不同看法,他同樣輕輕地搖了搖頭,反駁道:“并非如此,殿下。倘若您此刻不主動去寫信示弱,莫非還要干等下去,期盼著他們大發(fā)慈悲將三位小殿下送回北平不成?此時此刻寫信,正是一種示弱之舉,況且由王妃來書寫此信,更能凸顯出一個母親對于孩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世間之事,若未曾嘗試過,又怎能輕易下結(jié)論呢?即便是此次未能成功,咱們也可以再從長計議,另尋他法呀。”
朱棣眉頭微皺,思慮一番過了許久,他終于緩緩地點了點頭,表示認同這個先試一試的辦法。確實,自己如今是不肯束手就擒的,既然如此,那么首先必須要考慮到的就是身在京城中的三個兒子將會面臨怎樣艱難的處境和未知的危險,與其這樣干等著,不如試一試。
而三日之后,在那宏偉壯麗的奉天殿里,年輕的皇帝朱允炆正端坐在龍椅之上,他面帶輕佻的將一封來自燕王妃徐妙云的信件遞到了身旁的齊泰和黃子澄二人手中,并開口說道:“二位先生請看,朕那四嬸寄來的書信,這是向朕討兒子來了。”
齊泰趕忙接過信件,迅速瀏覽完畢之后,又轉(zhuǎn)手遞給了黃子澄。緊接著,他迫不及待地發(fā)表出自己的見解:“陛下,微臣認為此事萬萬不可答應!現(xiàn)今燕王朱棣佯裝生病而不敢返回京城,但只要他的三個兒子尚留在我們手中,便能對其形成有效的威懾力。待到日后實行削藩之策時,想必他也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不敢再有絲毫妄動了。”
黃子澄緩緩地合上手中的書信,自信且微笑著說到:“陛下,臣倒是認為應當將這三位皇孫放回北平去。其一,如今咱們扣押著燕王的這三個兒子,在外人看來,反倒像是我們以人質(zhì)作為要挾,以此來逼迫燕王就范。如此一來,對于朝廷削藩之舉所秉持的正義之名將會大為不利。其二嘛,雖說我們已然知曉燕
王此次乃是佯裝生病,但他既然愿意讓燕王妃寫下此信,那就足以表明他心中其實已無多少反抗之意了。此時此刻,如果我們能夠?qū)⑺娜齻€兒子歸還于他,那么在正式實施削藩之前,或許可以令他稍微放松一些警惕呢。”
朱允炆靜靜地坐在龍椅之上,傾聽著齊泰和黃子澄兩人截然相反的意見,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用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似乎正在權衡利弊。過了好一會兒,朱允炆才開口說道:“齊先生主張不應放,而黃先生卻力主放人。不得不說,兩位先生的分析皆有其道理所在。朕記得,他們現(xiàn)如今應該是居住在京城內(nèi)的魏國公府上吧?”
站在一旁的內(nèi)侍連忙躬身回答道:“回陛下,確實如您所言,那三位皇孫此刻正下榻于魏國公府。”
朱允炆微微頷首,表示明白。接著,他手微微一翻,若有所思地說道:“朕倒是對他們的兩個舅舅究竟持何種看法頗感興趣。傳旨下去,宣魏國公徐輝祖和徐增壽入宮覲見。”
太監(jiān)聽到后,連忙退著出了殿,馬上去魏國公府上把徐達的兩個兒子傳召進了宮,歷史上魏國公的這兩個兒子也很有趣,長子徐輝祖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而且堅定的站在了朱允炆這一邊,認為他的姐夫朱棣是逆賊。
而次子徐增壽則是現(xiàn)在的右軍都督府的左都督,相當于是右軍的二把手,馮誠之下第一人了,雖然沒有爵位繼承,但也是個高級軍官,他則是堅定的支持著朱棣,歷史上也正是因為他悄悄在長江邊備了船,讓本以為燕軍無法過江的朱允炆放松了警惕,這才被已經(jīng)悄悄過江的朱棣圍困在城內(nèi)。
要說起這兩個人所展現(xiàn)出來的兩種迥異的政治態(tài)度。這恰恰成為了魏國公徐達這一脈能夠經(jīng)久不衰、世代相傳的關鍵所在。畢竟,像他們兄弟二人這般兩頭下注的,無論局勢如何發(fā)展,總歸不至于落得血本無歸的下場。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