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6章 這得多下功夫??!
趙愛民笑了笑,收回目光,放下手中的鐵叉,走到旁邊的小桌子邊。這桌子上擺著一小碗腌料,紅彤彤的,看起來辣味十足。這腌料是他獨門調制的,里面有花椒、八角、桂皮等多種香料,但最特別的是他加了一種秘制的發酵豆瓣醬,這種豆瓣醬能讓豬蹄的味道更具層次感,辛辣中帶著絲絲甜味,而這點甜味恰好能中和肉的油膩感,讓人吃上一口就停不下來。
他拿起刷子,蘸了蘸那碗腌料,均勻地刷在豬蹄上。腌料順著豬蹄的皮流下,伴隨著烤火的滋滋聲,整個院子瞬間被那種辛辣和香料混合的氣息籠罩。大家不約而同地吸了吸鼻子,感覺那香氣鉆進了肺腑,直擊靈魂。
“好香啊,這得多下功夫?。 蓖醮竽锶滩蛔「袊@道,她是趙愛民家對門的老鄰居,平時沒少吃過趙家的烤豬蹄,但每次聞到這味道,她還是忍不住驚嘆。
趙愛民聽到這話,只是淡淡一笑。他知道,這豬蹄的精髓不止在于香料,更在于提前腌制的工藝。豬蹄在烤之前,必須先經過一夜的腌制,讓調料充分滲透到肉里。特別是豬蹄的皮,厚而韌,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腌制,烤出來不僅不會入味,還會硬得咬不動。所以趙愛民早在昨晚就開始準備,將豬蹄用鹽、料酒、姜片、蔥段腌了一夜,今天才能如此得心應手地上架烤制。
隨著豬蹄在火上的時間越來越長,空氣中的香氣也愈發濃烈,鄰居們的眼神里充滿了期待。趙愛民一邊仔細觀察火候,一邊用鐵叉輕輕戳了戳豬蹄,確認它已經達到了最佳的熟度。這是一個需要經驗和直覺的判斷過程,外行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微妙差別,但趙愛民卻能從豬蹄的彈性、顏色和油脂的滲出程度,判斷出火候的掌握。
突然,他微微點頭,心中暗暗道:“差不多了?!?br/>
他將豬蹄從火上取下,放在一個鋪滿了青翠蔥段的盤子里。此時的豬蹄外皮已經呈現出一種深紅色,表面微微發亮,那是腌料和油脂混合后經過高溫烘烤而形成的自然色澤。鄰居們一見到這色澤,幾乎是下意識地向前湊了湊,仿佛光是看就能感受到那一股酥脆的口感。
趙愛民沒有急著讓大家動手,而是拿起一把鋒利的菜刀,開始仔細地將豬蹄剁成小塊。他刀法嫻熟,每一刀都恰到好處,既保留了豬蹄完整的肉質,又能讓大家輕松入口。剁好后,他將每一塊豬蹄均勻擺放在盤子里,最后淋上一層用香菜、辣椒、蒜末調制的蘸料。
“好了,各位,趁熱吃吧!”趙愛民將盤子推到院子中央,微笑著說道。
話音未落,院子里的鄰居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圍了上來,每個人都挑了一塊豬蹄,細細品嘗起來。最先發出感嘆的是李大爺,他拿起一塊豬蹄,咬了一口,立刻露出滿足的表情?!斑@外皮烤得脆,里頭卻嫩得很!這味道,嘖嘖嘖……趙師傅,真不愧是你??!”
張嬸也忍不住點頭附和:“是啊,這辣味正好,不是那種一上來就沖的辣,而是慢慢滲透進來的辣,越嚼越有味道!”
趙愛民看著他們吃得開心,心中也是一陣滿足。他倒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手藝,更多的是享受這種鄰里之間的和諧氛圍。這四合院里的人情味濃厚,大家平日里互幫互助,關系親如一家。每當趙愛民烤豬蹄,院子里的鄰居們總是會不請自來,圍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家常。這種簡單而又質樸的生活方式,正是他最珍惜的。
就在大家吃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趙愛民的思緒不由得飄回了過去。他想起了當年在部隊時的日子,那是他最早接觸烤豬蹄的地方。那時候條件艱苦,食材有限,肉類更是稀缺。一次偶然的機會,部隊里宰了一頭豬,他和幾個戰友分到了幾只豬蹄。起初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處理這些豬蹄,畢竟豬蹄肉少骨多,難以直接下鍋煮。
但趙愛民從小在家里就看過父親烤肉的手藝,腦子一轉,便想到了用火烤。于是,他和幾個戰友在野外搭起了簡易的烤架,用木柴點火,將豬蹄架在火上慢慢烤。那是他第一次嘗試烤豬蹄,雖然當時沒有現在這么講究的調料,但火烤出的自然香氣,加上肉質的嫩滑,已經讓他們吃得津津有味。
趙愛民站在四合院門口,望著漸漸西沉的夕陽,心中盤算著接下來的事情。豬蹄雖然烤得不錯,但他知道,要讓這種小聚會更加方便和有趣,他還得動些腦筋。這次吃的是整只豬蹄,大家用手抓著啃,雖然過癮,卻少了點精致和方便。他想到之前在街頭小吃攤上見過的那種用竹簽串起來的小吃,覺得這或許是個好主意。
“竹簽……”趙愛民自言自語著,輕輕摩挲著下巴。
用竹簽串起來,不但能讓鄰居們更加方便地吃,還能讓烤豬蹄的外皮在每一塊都烤得均勻,表面焦脆、里面嫩滑。這樣做出來的小塊豬蹄,人人都能隨意取用,不再需要一塊塊地剁,省去不少麻煩。更重要的是,串起來烤制的豬蹄,在火上旋轉自如,可以控制得更加精準。他幾乎已經能想象到鄰居們一邊聊家常,一邊用竹簽捏著小塊豬蹄,吮吸著香氣的場景。
“嗯,得買些好的竹簽回來?!彼睦餂Q定了,轉身朝市場的方向走去。
趙愛民慢慢踱步,腦海里思索著這件小事。盡管只是個簡單的改變,他卻知道,做什么事都不能馬虎。竹簽的選擇也大有講究,太粗了,豬蹄穿不透;太細了,又容易被火烤斷,甚至可能讓人吃得不舒服。他想象著在市場上挑選竹簽的情景,心里暗自琢磨,自己得仔細找幾種適合的,最好還得試試長度和堅硬度。
“愛民,你上哪兒去?”路過鄰居劉嬸家時,劉嬸正從門口晾衣服,看到趙愛民經過,忍不住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