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齊國的興衰
與齊國接壤的晉國是商代舊國,位于齊國以東,萊國以北,疆域不亞于齊,兩國都城相距不過百里。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等到齊哀公的兒子齊襄公繼位時,兩國積累已久的矛盾終于爆發(fā)了。
公元前878年,晉國向周天子進讒言,說齊哀公私自祭天有謀反之意。于是便發(fā)生了震驚天下的周天子當著眾諸侯的面把齊哀公扔到鼎里活活煮死了。
這事件后,齊國不僅與晉國、萊國兩國結(jié)下世仇,齊國也陷入了長達幾十年的內(nèi)部權(quán)力紛爭。經(jīng)歷桓公、獻公、武公,齊國都城也一再變遷,致使其國力大衰,直至公元前731年,齊僖公呂祿繼位。
呂祿是個狠人,他是春秋時期的外交天才,在位期間多次主持多國會盟,還經(jīng)常親自去找一些國家結(jié)盟,并且喜歡聯(lián)合其他國家一起出兵,使得齊國影響力越來越大,最終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之一,和鄭莊公、楚武王共稱為春秋三小霸。
公元前698年,齊僖公之子齊襄公呂諸兒繼位后,齊國國力更強。呂諸兒是個有才華、重情義但是心狠手辣的人,他一生信奉權(quán)力至上,迷信武力。
他不僅和自己已經(jīng)嫁給魯桓公的妹妹私通,甚至在魯桓公指責他時公然將其殺死,隨后又在諸侯盟會上殺死鄭國國君,還出兵攻打衛(wèi)國,幫助衛(wèi)惠公恢復軍委,風頭一時無二。
在齊國的強大壓力下,晉國開始出現(xiàn)內(nèi)亂。公元前690年,齊國出兵攻破晉國都城,吞并晉國,齊襄公九世之仇終于得報。兩年后,齊國又與魯國討伐陳國,陳國向齊國投降。
同年,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齊襄公的侄子公孫無知發(fā)動叛亂,弒君篡位。信奉兵戈的齊襄公又死于兵戈之下,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得位不正的公孫無知又被大夫雍廩殺死。
逃到莒國的公子小白和在魯國的公子糾聞訊火速回國爭奪君位。公子糾派管仲中途截殺公子小白,但小白倒地裝死蒙混過關(guān),最終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護送下先到一步。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成功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雄才大略,他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并尊之為“仲父”,放手讓他進行內(nèi)政管理和政治改革,又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使得齊國逐漸強盛。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在鄄地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史稱鄄地會盟。
當時周王室微弱無力,各諸侯又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又在周惠王去世后擁立周襄王即位,自此齊桓公代周天子號令諸侯。
齊國霸業(yè)達到巔峰,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但齊桓公晚年昏庸,重用佞臣易牙、豎刁等人。賢臣管仲、鮑叔牙相繼去世后,齊國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諸子爭位,齊國一片混亂,直至公元前608年齊惠公即位,一連串的爭位戰(zhàn)方才結(jié)束,齊國的霸業(yè)也到此為止,只能依附于晉國和楚國的爭霸。
公元前599年,齊惠公的兒子齊頃公即位后竟把晉國也給得罪了,他因為嘲笑晉國大臣郤克而差點慘遭滅國。
最后被晉國打得大敗,直到交出了自己的兒子到晉國做人質(zhì),晉國方才罷休。而到了齊景公時,又被晉國率領(lǐng)魯、宋、衛(wèi)等12家諸侯國攻打。